均三甲苯的同分异构体数量为一种。 氢谱显示有两种不同的氢原子。 其中一种氢原子来源于苯环上的三个氢原子,由于它们位于均等位置,电子云分布均匀。 另一种氢原子来源于甲基上的氢原子,由于甲基位于均等位置,苯环对其影响相同。
是哦,一种是甲基上的共九个,他们的化学位置相同。化学位移应该是1~2左右。另一种是苯环上的,共3个,他们的化学位置也相同。化学位移应该是6~7左右。
氢谱是两种,因为存在2种氢原子 1种是苯环上的3个氢原子,因为是在均位,电子云分布也是均匀的;另1种是甲基氢原子,同样是因为均位,苯环对甲基氢原子的影响是一样的,一共9个氢原子也同位的。所以氢谱会有2个,也刚好是2个。
均三甲苯核磁共振氢谱中的三个甲基是等效的,会出现9个H都是等同的尖锐单峰(sharp singlet)。化学位移大约是0.95ppm.而苯环的3个H也是等效的, 在15ppm会出现一个较宽的单峰(broaden singlet)。
对二取代和均三取代的苯环一氯代物都只有一种。比如对二甲苯,均三甲苯的苯环一氯代物均只有一种。邻二取代的苯环一氯代物只有两种。比如邻二甲苯。对位不同基团二取代的苯环一氯代物只有两种。比如对甲基乙苯。更复杂的情况也有,就不讨论了。
即甲基上的峰强度相对较弱。均三甲苯(m—xylene):均三甲苯的1HNMR谱图通常会显示出四个峰。其中,甲基上的氢原子对应的峰位于3—5ppm的范围内,苯环上的氢原子对应的峰位于0—2ppm的范围内。这些峰的相对强度通常为2:2:3:2,即甲基上的峰强度相对较弱。
甲苯(toluene):甲苯的1HNMR谱图通常会显示出三个峰。其中,甲基上的氢原子对应的峰位于0—2ppm的范围内,苯环上的氢原子对应的峰位于2—4ppm的范围内。这些峰的相对强度通常为3:2:2,即甲基上的峰强度最强。
它的分子量在00-0dalton之间。而氢谱通常用来测量由00-0dalton之间的小分子组成的样品中的物质,甲苯也具有较强的质量。它可以更容易地检测到,从而可以让使用者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样品中含有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均三甲苯核磁共振氢谱中的三个甲基是等效的,会出现9个H都是等同的尖锐单峰(sharp singlet)。化学位移大约是0.95ppm.而苯环的3个H也是等效的, 在15ppm会出现一个较宽的单峰(broaden singlet)。
和对称性有关,甲笨是对称结构,一个对位,两个临位,两个间位,三个甲基上的氢,应该是四组,每一组氢受到其他位置的影响都是一样。核磁和有机化学关系挺密切的,我就没学好。。知道上有个老师的答案挺好的,你参考一下。
1、甲基是供电基团,这样增大了苯环上电子云密度。
2、苯环上含有甲基,然后再有取代反应的确是在邻对位上的。不过这个邻对位也只是实验测定后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取代的位置,也不是说间位就一点没有,只不过比较少而已(例子你可以在大学有机化学教材里找)。所以大学有机化学里说的都是甲苯的取代是在邻对位,来做记忆和其他推导。
3、甲苯在发生取代反应时邻位和对位上的氢原子表现出活泼性 甲苯发生取代反应是亲电反应,电子云密度越高,反应越容易发生,甲苯上甲基具有推电子效应,会使甲基所连得碳上电子云密度偏低,邻位的密度偏高,又因为电子云有传递作用,所以间位的电子云密度低,对位的密度高。所以甲苯容易在邻位或对位反应。
4、甲基是个供电子集团,这使1位,3位。5位呈电负性。而取代的集团要的是带正电的位置。因该是6位。也就是邻位和对位。
5、而在甲苯上,碳原子不再等价,直接与甲基相连的碳原子(即α-碳)带有正电荷的概率更高,因为甲基是给电子基团,能分散碳正离子的正电荷使之更为稳定。由共振式又可知,当正电荷位于α-碳上时,负电荷只能出现在邻对位,而不能出现在间位。
6、在甲苯中,甲基表现为供电子性,增加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有利于亲电试剂的进攻,使苯环活化。但由于共轭体系中电子云传递交替极化,甲基的邻位和对位上电子云密度增加更多,因此亲电试剂主要进攻邻位和对位。从反应历程和s-络合物的稳定性来看,s-络合物越稳定,反应的活化能越小,反应更容易进行。
固体核磁共振在机械上不同于液体核磁共振,可见液体核磁共振更方便。但是,在某些研究领域,例如高分子和无机材料,必须使用固体核磁检测。
NMR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进动现象来研究物质。原子核在磁场中围绕磁场轴线旋转,形成所谓的进动。通过施加特定频率的电磁脉冲,可以激发原子核的自旋状态,从而产生信号。这些信号经过傅里叶变换后可以得到化学位移谱图,提供有关样品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的信息。并非所有元素都能进行NMR谱分析。
斯特恩和盖拉赫1924年在原子束实验中观察到了锂原子和银原子的磁偏转,并测量了未成对电子引起的原子磁矩。1933年斯特恩等人测量了质子的磁矩。1939年比拉第一次进行了核磁共振的实验。
检测器和放大器用来检测和放大共振信号。记录仪将共振信号绘制成共振图谱。70年代中期出现了脉冲傅里叶核磁共振仪,它的出现使13C核磁共振的研究得以迅速开展。氢 谱 氢的核磁共振谱提供了三类极其有用的信息:化学位移、偶合常数、积分曲线。应用这些信息,可以推测质子在碳胳上的位置。
第一次实现了电磁户外向机械户外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之后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最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户外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
目前,利用化学位移、裂分常数、H—′HCosy谱等来获得有机物的结构信息已成为常规测试手段。近20年来核磁共振技术在谱仪性能和测量方法上有了巨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