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较易形成缩醛,酮在一般条件下形成缩酮较困难,用1,2二醇或1,3-二醇则易生成缩酮。 反应的应用: 有机合成中用来保护羰基。例1: 例2: 例3:必须要先把醛基保护起来后再氧化 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应 醛、酮能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反应生成一系列的化合物。
过氧化氢的Baeyer-Villiger旋律 酮与过氧化氢的结合,如同一场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生成酯的优雅舞步。酮在氢过氧化物的作用下,如同艺术家的画笔,描绘出酯类化合物的画卷。
两个或多个有机分子(含有醛基—CHO 和酮基=O)互作用后以共价键结合成一个大分子,同时失去水或其他比较简单的无机或有机小分子的反应。其中的小分子物质通常是水、氯化氢、甲醇或乙酸等。缩合反应可以是分子间的,也可以是分子内的。
醛酮是C=O官能团,本身只发生亲核加成,例如与格氏试剂,HCN,与其它碳负离子,氧负离子等负离子的加成。
异丙醇铝在反应中是催化剂,反应是醛酮和醇反应,醛酮被还原成醇,醇被氧化成醛酮。是羟醛缩合反应,戊二醛有四个a-H,和四分子的甲醛反应。
先用NaHSO3饱和溶液,环己酮会产生黄色结晶,再用碘和NaOH,2-己醇会产生黄色晶体。2-己醇发生碘仿反应,环己酮与盐酸羟胺生成肟,剩下一个就分离完成了。加NaOH+I2溶液,不产生(碘仿)沉淀的为3-戊酮和戊醛(A组),另2个为B组。A组加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是戊醛。
空间位阻。环己酮和2己酮都带一个正电基团,所以考虑的就是空间位阻了,不是很确定到底谁的空间位阻大,但是如果是2己酮位阻,觉得2己酮的羟基碳带一个甲基和一个丁基,使羟基碳由sp2杂化转为sp3杂化,增加了空间拥挤程度,烷基越大越不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
鉴别方法:1)加入FeCl3溶液,出现紫色的是苯酚,(苯酚有一定酸性)其它两个无变化。2)加入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有沉淀生成的是环己酮,无现象的是3-己酮。因为:与亚硫酸氢钠反应的酮只能是脂肪甲基酮和八碳以下环酮。
如PVC)的粘接,你说的肚子痛并不是环己酮引起的,初期的轻微症状应该是胸闷、呕吐。环己酮具有酮的各种化学性质,属于脂环酮,具有近似丙酮气味,常温为下无色或淡黄色、透明、低挥发性的油状液体。微溶于水,可溶于各种有机溶剂。是制造尼龙、己内酰胺、己二酸等的原料。
由环己酮制备己二酸的方法:环己酮先用酸性的高锰酸钾氧化。然后用溴水取代氢原子。而后再用甲醇取代溴原子。然后用高锰酸钾氧化羟基,得到两个羧基酸。环己酮,有机化合物,为羰基碳原子包括在六元环内的饱和环酮。无色透明液体,带有泥土气息,含有痕迹量的酚时,则带有薄荷味。
环己酮不可以发生碘仿反应。作为醛只有乙醛可以发生碘仿反应,作为酮必须是甲基酮;作为醇只有乙醇和2-仲醇可以发生碘仿反应,其他的醛酮及醇都不可以发生碘仿反应,所产生的现象是黄色沉淀。碘仿反应不只是羰基化合物的反应,也包括醇。
先用NaHSO3饱和溶液,环己酮会产生黄色结晶,再用碘和NaOH,2-己醇会产生黄色晶体。2-己醇发生碘仿反应,环己酮与盐酸羟胺生成肟,剩下一个就分离完成了。加NaOH+I2溶液,不产生(碘仿)沉淀的为3-戊酮和戊醛(A组),另2个为B组。A组加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是戊醛。
Tollens试剂---鉴别出丙醛(银沉淀)重铬酸钾溶液---鉴别出异丙醇(橙红色变绿色)碘的氢氧化钠溶液---鉴别出苯乙酮(碘仿反应。
丙酮和碘反应:CH3COCH3+3I2+H2O→CH3COOH+3HI+HCI3↓(碘仿,浅黄色沉淀)环己酮和碘:酮的左右4个氢被碘取代。若在酸性条件下,乙醇和碘不反应 乙醛和碘反应:CH3CHO+I2→CH2ICHO+HI 丙酮和碘反应:CH3COCH3+2I2→CH2ICOCH2I+2HI 环己酮和碘:酮的左右各1个氢被碘取代。
首先用NaHSO3分别加入到三种试剂中,不发生反应者为二苯酮,因为NaHSO3与甲基酮和环酮类化合物才发生反应。然后再用碘仿反应来区别剩余的两者,发生反应的为2-戊酮。
“现加银氨溶液,只有醛反应,再加氢氧化铜溶液,只有脂肪醛反应,而苯甲醛不反应。2—戊酮是甲基酮类,能发生碘仿反应,加碘的氢氧化钠溶液,2—戊酮生成黄色沉淀,而环戊酮不反应。
苯甲醇不能与NaHSO3(亚硫酸钠)反应,这是因为亚硫酸钠在常温下对醇并没有明显的反应性。亚硫酸钠是一种亚硫酸盐,在水溶液中会离解成亚硫酸根离子(HSO3-)和钠离子(Na+)。醇分子通常是较弱的酸,而亚硫酸根离子是中等强度的碱。在反应中,醇和亚硫酸根离子之间的酸碱反应往往由醇的酸性决定。
羰基化合物醛、酮能和饱和亚硫酸氢钠加成,常用来鉴定和分离醛、酮类化合物。
当CH3CHO和NaHSO3饱和溶液发生反应时,会生成白色沉淀。这是一种典型的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H3CHO + NaHSO3 → CH3CH(OH)SO3Na↓ 在这个反应中,CH3CHO是还原剂,而NaHSO3是氧化剂,它们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选C。既能与NaHSO3反应析出结晶,说明其含有羧基,又能与FeCl3显色,说明含有苯羟基,综合说明,其结构中含有苯羟基和羧基。只有C符合题意。
生成过程为亲核加成,分解历程为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碱性条件下使α位的羟基生成氧负离子,进攻中心碳使磺酸基团离去。酸性条件下质子附着在磺酸基团使其离去,氧的孤对电子重新回到中心碳,最后质子离去得到原物。
在亲核取代反应中,反应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底物的烃基结构起着关键作用。当分子烃基中α-C上的支链增多时,SN2反应的速率会下降。具体而言,伯碳位最容易发生SN2反应,接着是仲碳,叔碳位则最难。离去基团(L)的性质也会影响反应速度。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越强,SN2反应进行得越迅速。
亲核加成的难易取决于:亲核试剂亲核性的强弱(与本题无关)。羟基碳带正电荷的多少,即亲电性的强弱。空间位阻。
亲核加成的活性:ACDB;一般顺序:醛酮酯;其中甲醛在醛中活性最大。亲核加成活性要综合考虑羰基碳的正电性和空间位阻;酯的空间位阻较大,而且乙氧基除了吸电子诱导效应外,还有给电子共轭效应,使得酯中的C-O单键有一定双键的性质。减小了羰基碳的正电性,所以酯的亲核加成活性最小。
判断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依据主要包括:反应物的电子密度、空间效应和溶剂效应。详细解释如下:反应物的电子密度是影响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关键因素。在亲核加成反应中,亲核试剂会进攻反应物中的不饱和键,特别是那些电子云密度较低的区域。
羰基碳正电性强的活性强,空间阻碍小的活性强,连有吸电子基可使正电性加强,推电子基减弱,这部分不会考活性比较的重点是亲核取代,即先加成再消除的机理,还有负碳离子反应。 由亲核试剂与底物发生的加成反应。反应发生在碳氧双键、碳氮叁键、碳碳叁键等等不饱和的化学键上。
RX可发生的一类重要反应是SN1和SN2反应。活性次序有:伯RX活性最大,仲RX活性稍低,叔RX活性最小。需要指出来的是烯丙型RX and 苄基型RX,发生SN2反应的活性也是非常大的,与伯RX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