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天平、烧杯、水和一根橡皮筋,如何测出金属球的密度?

1、首先称量金属块重m 给烧杯装足够淹没金属粒子的水后,放到天平上,调平,用一根极细的铜丝把金属粒子系上,置于水中,并保证金属粒子没有碰到烧杯壁,天平平稳后,读数m3,此m1即为金属粒子所受浮力---也就是他排开水的重量。与方法二中m1-m2相等。水的密度记作1的话。

2、测固体密度基本原理:ρ=m/V: 称量法:器材:天平、量筒、水、金属块、细绳 步骤:用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往量筒中注入适量水,读出体积为V1,用细绳系住金属块放入量筒中,浸没,读出体积为V2。

3、称出装满水的烧杯的质量m1 称出这包金属颗粒的质量m2 把金属颗粒全部放入装满水的那只烧杯中,会溢出部分水。 再称此时烧杯的质量m3 因为 m1+m2=X +m3 (X 表示溢出的水的质量)X=m1+m2-m3 ,水的密度是1g/mL 。

4、用天平测出质量m。 称出烧杯的质量。 用细线拴住金属块,浸没到溢水杯中,将溢出的水收集到烧杯中。 再次称出烧杯(含水)的质量,减去步骤2中烧杯的质量,求出溢出水的质量。 根据水的质量和密度,求出溢出水的体积。这也就是金属块的体积v。

5、质量为M1 用天平称盛满水的烧杯,质量为M2 将金属颗粒放入盛满水的烧杯,然后在称金属颗粒放入盛满水的烧杯的质量为M3 那么M1+M2-M3为金属颗粒放入盛满水的烧杯溢出水的质量,这样就可以算出溢出水的体积,也就是金属颗粒的体积,有了体积,质量,通过M=ρgv就可算出密度了。

6、ρ=m/V 阿基米德原理 (1)用天平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m (2)把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右盘加砝码是天平平衡。

如何利用大口径的量筒,水,一块橡皮泥测量一玻璃球的密度

1、在量筒里加适量的水,让橡皮泥做成碗状漂浮水面。

2、先在量筒中注入一定量的水,读出体积为V1。把玻璃球缓缓放入量筒中,读出量筒示数记为V2。则玻璃球的体积为(V1-V2),即排除水的体积为(V1-V2)。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可知: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可由ρ=m/v得m=ρv。

3、⒈水的密度是众所周知的,1Kg/m3。把玻璃球装进其中一个烧杯里,放到天平的一边,再将另一个烧杯放在天平的另一端,然后用量筒慢慢得往烧杯里边加水,等到天平快要平衡的时候,改用滴管加水,这样根据水的体积可以求出玻璃球的质量M=V(量)+v(滴)。

4、.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按照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节课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2).组织讨论测量的方法。

5、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量;能力:人力。物力。目力。脑力。药力。理解力。说服力。战斗力。特指体力:大力士。四肢无力。用力推车。尽力;努力:力争上游。维护甚力。姓。

关于橡皮泥实验的浮力、密度变化

物体的密度是物体固有的属性,通常情况下是不变的。 橡皮泥捏成碗状后能够漂浮在水面的原因之一是,液体的密度和橡皮泥的密度都是恒定的。碗状的橡皮泥排开的水的质量等于橡皮泥的质量,因此它可以浮在水面上。

液体密度和橡皮泥的密度都是不变的 碗状的橡皮泥比球状的排开的水的质量等于橡皮泥的质量,所以就能漂在水面上了。

把橡皮泥做成空心,它就会漂浮在水面。这是因为做成空心的物体,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会增大,密度就会缩小。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它就会漂浮在水面。

本实验旨在解释橡皮泥的浮力原理。首先,向水中加入盐可以提高水的密度,从而增加橡皮泥所受的浮力。 接下来,将橡皮泥团成一个空心球体。这样做是为了在橡皮泥中间留出空气,从而增加排除水的体积,进而增大浮力。 最后,将橡皮泥从水中捞上来。

阿伏伽德罗定律学过吗?说的是,物体排开水的重力就是它所受到水的浮力。所以排开水越多,浮力越大。反之,就越小。压扁后,体积变小,排开水的量就小了,所受浮力就小了,所以就下沉了。所以,你说的现象不可能出现。

把它制成空心的 重力不变 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 增大了浮力 从而实现漂浮,这句话的意思你要是理解不了就想想轮船,轮船是钢铁造的,密度大于,但是依然可以浮在水面上,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船舱里是空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