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160.3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氯化物》(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chlorides in the air of workplace)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4年05月21日发布,自2004年12月0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GB/T 16029—199GB/T 16109—1995。
2、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氯化物浓度的方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氯化物浓度的测定。
3、氯气的甲基橙分光光度法具体解释如下:氯气的甲基橙分光光度法”中的结果计算描述“354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空白对照溶液。样品吸光度(A)值减去样品空白对照吸光度(A0)值后,由标准曲线得氯含量(μg)”。
氯气的甲基橙分光法应用详细方案 氯气的测定方法 采用大型气泡吸收管收集空气中的氯气,将其在酸性环境中与溴化钾反应,释放出的溴能使甲基橙分子结构改变,导致溶液褪色。在515nm波长处测量吸光度,吸光度的改变与氯气含量成正比,用于定量分析。
氯气的甲基橙分光光度法”中的结果计算描述“354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空白对照溶液。样品吸光度(A)值减去样品空白对照吸光度(A0)值后,由标准曲线得氯含量(μg)”。
吸收液:称取0.1000g甲基橙,溶于约100ml 40℃~50℃水中,冷却后加入20ml 95%(v/v)乙醇,用水定量转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1ml此溶液约相当于24μg氯。
在测定废气中氯气含量的时候,我遇到了点问题。
而美国职业卫生研究所(ACGIH)的建议更为严格,他们的TLV上限为0.5ppm,相当于5mg/m,确保工作环境的极度安全。在氯气的监测方面,常用的手段包括甲基橙比色法和甲基橙分光光度法。这两种方法能够准确测量氯气在空气中的浓度,为控制和预防氯气暴露提供科学依据。
1、这一发现推动了光诱导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不仅限于无机物,也扩展到了有机物的光催化氧化。1976年,Cary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近紫外光照射下,多氯联苯可以被悬浮液中的TiO光催化脱氯,这一发现激发了环境科学家对光催化技术用于污染物消除的研究兴趣。
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基本原理如下:光催化始于1972年,Fujishima和Honda发现光照的TiO单晶电极能分解水,引起人们对光诱导氧化还原反应的兴趣,由此推动了有机物和无机物光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
3、H.Y.Shu等人对8种偶氮染料在单独O3,氧化和UV/O3氧化作用下的降解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可能是因为染料废水色度过深,吸收了大部分紫外光,引入UV后有机染料的降解速度并没有明显加快。史惠祥等人口刮利用臭氧降解偶氮染料阳离子红x-GRL的研究结论中指出,臭氧对染料的脱色以直接氧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