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松柏醇、芥子醇和对-香豆醇经酶作用脱氢聚合而成的无定形天然高聚物。又称木素。木质素最早由舒尔兹(F.Schulze)于1857年提出,来源于拉丁语“lignum”。它是植物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一类最丰富和最重要的有机高聚物。广泛分布于具维管束的羊齿类植物以上的高等植物中。
木材里主要的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木素在木材中起支撑强度的作用。木素的主要成分是苯基丙烷结构(一个苯环连三个碳) 纤维素结构就是葡萄糖长链 造纸的时候要把木素大分子结构断开变成小分子,然后再把木素小分子溶解在碱性溶液中 从而把纤维素分离出来用来造纸。
木素 木素lignin 存在于维管束中,木材中含量达20—30%。化学构造如图所示,是以3种类苯丙烷(Ⅰ—Ⅲ)为构成单位的复杂聚合的枝状构造。在天然情况下与纤维素和其它糖类结合在一起,充填在细胞壁的纤维素胶囊中,起着强固组织的作用。
木素是所有木质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壁组分。它们是生物高分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是仅次于纤维素,居第二位。木素衍生物如木质磺化盐,具有许多不同的工业应用。这些应用包括从Kraft纸生产到专用自动过滤器的全范围。

1、甲砜霉素是一种具有特定结构的药物,其英文名和拉丁名为Thiamphenicol。它还有其他别名,如硫霉素和甲砜氯霉素,属于酰胺醇类抗生素。其分子量为3522,可以通过CAS号15318-45-3进行识别。甲砜霉素以白色结晶性粉末的形式存在,无任何气味。
2、甲砜霉素片是一种氯霉素类药物,其药理作用与氯霉素相似,具有广泛的抗菌特性。它能够有效对抗需氧和厌氧的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甚至包括立克次体属、螺旋体和衣原体属。
3、甲砜霉素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的药物,如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属等引起的呼吸道、尿路和肠道感染。其使用方法是口服给药,成人每日剂量一般在5到3克之间,分3到4次服用。儿童的剂量则根据体重来计算,一日25到50毫克每千克,通常建议分4次服用,以便监测常规血象变化。
4、甲砜霉素英文/拉丁名称:Thiamphenicol别名:硫霉素,甲砜氯霉素,属于酰胺醇类。分子量:3522CAS号:15318-45-3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溶解性:在二甲基甲酰胺中易溶,在无水乙醇中略溶,在水中微溶。熔点 该品的熔点为163~167℃。比旋度为-21度至-24度。
5、甲砜霉素s是一种抗菌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抑制人体内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它通常用于治疗一些病原体感染,例如肺炎、尿路感染等,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抗菌药之一。甲砜霉素s具有良好的药效,临床上常常作为一线治疗选择。
1、这是沙塘鳢,也叫趴地虎、呆子鱼、土憨巴、沙光鱼、沙乌鳢、木头鱼、老头鱼、沙里趴、虎头鲨等等称谓,之所以这种小型鱼会有如此多的名号,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长相既像黑鱼,又像虾虎鱼,所以说和这些鱼的很多俗称同名了。沙塘鳢。
2、这是重唇鱼,俗称,重唇花鱼,麻鱼,石花鱼。形态特征,体呈长筒形,稍侧扁,尾柄细圆。头锥形,吻突出,吻皮止于上唇中部;口下位,马蹄形。属杂食性低栖鱼类,多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河流中,以水生昆虫的幼虫,浮游生物,藻类为食;也食软体动物中的淡水壳菜等。
3、这是光唇鱼,俗名花岗鱼。各地习惯称为 ,淡水石斑鱼,但不能作为固有的称谓使用,容易混淆其他鱼类。卵有毒,误食会引起腹泻、腹痛、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猫、鸡等动物食鱼卵会引起死亡。长时间加热能将毒素破坏。
4、这是生鱼,乌鳢俗称黑鱼 生鱼,乌鳢俗称黑鱼,它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甚至不放过自己的幼鱼。黑鱼还能在陆地上滑行,迁移到其他水域寻找食物,可以离水生活3天之久。是中国人的“盘中佳肴”。俗名 ∶班鱼、鳢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