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原理:ρ=m/v 实验器材:天平,烧杯(装水),量筒,小石块,砝码盒 实验步骤:①将天平游码移至0刻度,调节天平平衡。②用天平测出小石子的质量m(g),记录数据。③把烧杯中的水适当倒入量筒中,读出水的体积V1(cm^3),记录数据。
实验原理:密度(ρ)等于物体的质量(m)除以体积(v)。实验器材:天平,装有水的烧杯,量筒,小石块,砝码盒。实验步骤:① 将天平游码移至0刻度,调节至平衡状态。② 使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m(单位:克),并记录数据。③ 向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取水的体积V1(单位:立方厘米),记录数据。
木块在水中悬浮的条件是木块本身重力和水的浮力相等,列式即可推导出木头的密度。
若固体密度比水小,可采用针压法测体积。在没有量筒的情况下,先用天平测出固体质量m1,将烧杯接满水后再测m2,此时将固体(密度比水大)放入水中有质量m3,则固体排水后烧杯及剩余水的质量为(m3-m1),拍开水的质量为m2-(m3-m1)固体体积用排开水的质量除以水的密度即可求出。
②、将石块用细绳吊着放入烧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使石块被完全浸没,然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此时烧杯、水、石块的总质量m1,并记下此时水位的高度。③、拿起石块,并加入水进烧杯中,直到水面刚好到第②步中的水位高度标记,然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此时烧杯、水的总质量m2。
②测密度比水小且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针压法”:步骤基本同上,但是要把漂浮的固体用针压没于水中;亦可采用“助沉法”:即用细线系住助沉物(如石块,铁块等)和被测固体,浸没于水中测出总体积v1,然后再将助沉物单独浸没于水中,测出其体积V2,则被测固体的体积v=v1-v2。
掌握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密度的原理。了解比重瓶法测密度的特点。掌握比重瓶的用法。掌握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实验原理:物体的密度,为物体质量,为物体体积。
1、首先,量筒必须是很大的那种。要把量筒注入一定量的水,将烧杯放入量筒,记录液面高度。再把石块放进烧杯,再次放入量筒并记录液面高度。两次测量高度差记为h,求出上升液体的体积。最后拿出烧杯,将石块放进量筒,记录液面上升高度,求出液体上升的体积,即石块的体积。
2、第三步,按方法一的第一步求出石块体积;第四步,用石块重量除以体积得出石块密度。
3、浮力 = 水的比重×石头的体积V = d水V 由此,就计算出m了,密度也就算出来了。
4、V4-V3)。现在只要求出这些石块的体积即可。在量筒里装些水,体积为V5,将前面放在小烧杯里的石块放进去,水面上涨至V6,那么石块的体积V=V6-V5。石块的密度 ρ石=m石/V (为什么测石块体积要用量筒?因为这些石块应该是比较小的石粒,借助量筒用排水法测体积更准确。
1、先将木块自由的浮在量筒中,记录出量筒中木块进入前后的体积v1,v2。
2、第一种方法:用天平测出木块质量,用刻度尺量出木块的长宽高,计算出体积,再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木块的密度。第二种方法:用天平测出木块质量,用量筒测出木块体积(用大头针扎住木块全部浸入水中),再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木块的密度。
3、第一步,测量该木块的质量:把量筒装满水,将木块轻轻放入,当木块稳定后取出,可得V(排开的水)=V(总)-V(剩下的水),则m(排开的水)=p(水的密度)X v(排开的水)。
4、用大头针把木块完全的压入水中,记录液面变化,即为木块的体积 天平测质量 根据p=m/V 求密度 3。量筒和水,天平 ,刻度尺 把木块放入量筒中,记录液面变化,即为V排 刻度尺量边长,从而求体积 V物 根据漂浮 浮力等于重力 G=F p木V物g=p水V排g 求密度 4。
5、测量木块密度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简单的方法是使用量筒和刻度尺。首先,向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录此时水面的高度H1或量筒的读数V1。接着,轻轻将木块放入量筒,确保它漂浮在水面上,待其稳定后,再次测量水面的高度H2或记录新的量筒读数V2。
6、方案用天平称出小木块的质量M,用刻度尺量出小木块的边长,求出小木块的体积V来。密度就求出来了。方案用天平称出小木块的质量M,然后把大头针固定在小木块上,在量筒里装忙清水,记下最初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