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大哥,有机化学难点,谁能整理一下,给小的呀

1、碳正离子机理:碳正离子机理进行的过程可表述如下:试剂首先离解成离子,正离子与烯烃反应形成碳正离子,这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一步,π键断裂后,C—C键可以自由旋转,然后与带负电荷的离子结合,这时结合就有两种可能,即生成顺式加成与反式加成两种产物。

2、X2 = 2X·,这个反应焓正值越小,说明卤素原子越容易形成,则越稳定。以这种定义,自由基的稳定性可以进行相对比较。

3、此反应叫傅瑞德尔-克拉夫茨反应(傅-克反应),用无水三氯化铝催化,一般用苯或硝基苯做溶剂,催化机理是从氯代烃中夺走氯形成[AlCl4]-,并使有机物转化为碳正离子,再和苯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反应加热,使生成的HAlCl4分解为HCl,AlCl3,然后再催化。

4、比如乙烷的一氯代物就是CH3CH2Cl ,也可以写这样ClCH2CH3 ,这样你就会发现,这样书写虽然不同,但是一氯代物就是只有一种。没有第二种了,那是因为CH3CH3 6个H都是一样的。有机物的书写嘛,你去看看他的命名规则就懂一些了。然后慢慢巩固。

5、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排布孪邻到间,位置由心到边。

有机化学命名,这几个叫什么

1、恩恩 对的,那两个碳连在苯环上为苯环的侧链。

2、第一个是乙苯(ethylbenzene)。第二个是3,5-二甲基苯酚(3,5-dimethylphenol)。第三个的话,不知道三角形是什么,除开三角形是环己基(cyclohexyl)。如果三角形指的是环丙基的话,命名为环丙基环己烷(cyclopropanylcyclohexane),因为环己基更大一些,作母体。第四个是苯甲醛(benzenecarbaldehyde)。

3、可以的。4-甲基-2-环丁基-己烷 和 2-环丁基-4甲基己烷 都是对的。在化学中,化合物的结构式通常以简洁的方式表示,位置式和顺序式是两种常见的表示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资料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化合物的结构,但这不影响化合物的性质和特征。

4、烷基的系统命名法适用于各种情况,它的命名方法是:将失去氢原子的碳定位为1,从它出发,选一个最长的链 为烷基的主链,从1位碳开始,依次编号,不在烷基主链上的基团均作为主链的取代基处理。写名称时,将主链上的取代基的编号和名称写在主链名称前面。

5、-丁烯醇(这个结构不稳定,会自发异构成正丁醛)1-丁烯-2-醇(这个结构不稳定,会自发异构成2-丁酮)3-丁烯-2-醇 2-丁烯醇 2-丁烯-2-醇 PS:命名原则为,丁烯前面的数字表示双键位于哪一个碳原子上,醇前面的数字表示羟基位于哪一个碳原子上。

芳烃类化合物特征

景谷原油的芳烃化合物主要是以三芳甾烃含量高为其特征。三芳甾烃占芳烃总含量的68%~83%(表3-9)。菲系列含量一般为4%~17%。仅牛七断块上牛7井原油中,三芳甾烃含量相对低些(68%),而菲系列化合物含量达25%。

芳烃是一类有机化合物,由苯环或苯环的衍生物组成。它们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和稳定的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和生物医药领域。什么是芳烃(定义)芳烃是一类由苯环或苯环的衍生物组成的有机化合物。苯环是由六个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每个碳原子上都有一个氢原子。

芳香烃,通常指分子中含有苯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是闭链类的一种。具有苯环基本结构,历史上早期发现的这类化合物多有芳香味道,所以称这些烃类物质为芳香烃,后来发现的不具有芳香味道的烃类也都统一沿用这种叫法。例如苯、二甲苯、萘等。通过分离,分出其中的苯、甲苯、二甲苯。

典型的非苯型芳香烃有环多烯离子,薁(蓝烃),富勒烯等。芳香性:环状闭合共轭体系,π电子高度离域,具有离域能,体系能量低,较稳定.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易进行亲电取代反应,不易进行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这种物理,化学性质称为芳香性。

含苯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是有机化工的重要原料,包括单环芳烃、多环芳烃及稠环芳烃。单环芳烃只含一个苯环,如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异丙苯、十二烷基苯等。多环芳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组成的,它们之间是以单键或通过碳原子相联,如联苯、三苯甲烷等。

理化特性 含苯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是有机化工的重要原料,包括单环芳烃、多环芳烃及稠环芳烃。单环芳烃只含一个苯环,如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异丙苯、十二烷基苯等。

煤制乙二醇的核心技术工艺

主要的煤制乙二醇工艺是“草酸酯法”,即以煤为原料,通过气化、变换、净化及分离提纯后分别得到CO和H2,其中CO通过催化偶联合成及精制生产草酸酯,再经与H2进行加氢反应并通过精制后获得聚酯级乙二醇的过程。

目前主要的煤制乙二醇工艺是“间接法”,即以煤气化制取合成气,CO催化偶联合成草酸酯,再加氢生成乙二醇。

作为新兴的煤制乙二醇工艺,提纯精制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因为市场上不同企业的煤制乙二醇精制工艺方案不同,所以产出的乙二醇杂质组成也不尽相同,品质参差不齐,这直接影响了煤制乙二醇工业的发展。

技术引领者:Davy工艺/ 这项技术的核心,正是Davy工艺,它以甲醛为源头,借助贵金属催化剂,实现高效且无污染的乙二醇合成。作为催化剂领域的全球领导者,Davy公司以其先进的科技和对绿色化学的执着追求,为这一过程保驾护航。

直接法:以煤气化制取合成气(CO+H2),再由合成气一步直接合成乙二醇。此技术的关键是催化剂的选择,目前尚未实现工业化。烯烃法:以煤为原料,通过气化变换净化后得到合成气,经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烃得到乙烯,再经乙烯环氧化环氧乙烷水合及产品精制最终得到乙二醇。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经过近 30 年的不懈努力,研究了合成气制乙二醇核心催化剂关键技术。该工艺采用 co 、 no 、 h2 、 o2 和甲醇等作为原料,采用草酸酯氧化偶联法制取乙二醇,开发了偶联和加氢催化剂,探索了煤制乙二醇产业化新的路线,并先后进行了 300 吨级和万吨级的合成工艺试验。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的附件

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照明等对工作者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包括有毒气体、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放射性物质等对工作者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物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病媒生物、致敏物质等对工作者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生物因素。

粉尘:包括矽尘、煤尘(煤矽尘)、石墨尘、电焊烟尘、其他粉尘等。化学因素:包括铅、汞、锰、镉、磷、砷及其化合物等;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气、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等。物理因素:包括高温、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噪声危害等。

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造成的生产环境污染。职业危害因素,现在又称“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官方在2015年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现行有效),我国目前官方纳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共有451种。

职业危害因素是造成职业病的原因。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进行修订,将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分为6类:粉尘:包括矽尘、煤尘(煤矽尘)、石墨尘、电焊烟尘、其他粉尘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为几类多少种 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化学物质和生产性粉尘。 物理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在职业病的诊断过程中,省级以上的卫生行政部门授权的医疗机构承担了这一职责。以下是详细的职业病目录分类: 尘肺病: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等共计13种,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塑料助剂的基本知识及用途

1、增塑剂能增加塑料的柔软性、延伸性、可塑性,降低塑料流动温度和硬度,有利于塑料制品的成型。常用的有苯二甲酸酯类、癸二酸酯类、氯化石蜡及樟脑等。我们最常见的是樟脑。阻燃剂 能够提高塑料耐燃性的助剂叫做阻燃剂。含有阻燃剂的塑料大多数具有自熄性,或燃烧速率减缓等。

2、塑料助剂又叫塑料添加剂,是聚合物(合成树脂)进行成型加工时为改善其加工性能或为改善树脂本身性能所不足而必须添加的一些化合物。增塑剂(塑化剂)这是塑料领域最常听到的添加剂,前几年的台湾塑化剂事件似乎犹在耳边。塑料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可以塑形的材料,增塑剂也可理解为增加塑料的可塑性。

3、用于塑料成型加工品的一大类助剂,包括增塑剂、热稳定剂、抗氧剂、光稳定剂、阻燃剂、发泡剂、抗静电剂、防霉剂、着色剂和增白剂(见颜料)、填充剂、偶联剂、润滑剂、脱模剂等。其中着色剂、增白剂和填充剂不是塑料专用化学品,而是泛用的配合材料。 塑料助剂是在聚氯乙烯工业化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4、作用:改善塑料的加工性能。如改善流动性,提高熔体稳定性,减少热收缩等。优化塑料制品的性能。如增加塑料制品的韧性、耐磨性、耐温性、防老化性、抗紫外线性等。加入颜色。如调色、亮色、镜面色等。提高生产效率。如缩短成型周期,降低能耗,降低废品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