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1-溴丁烷通常采用NaBr-H2SO4过去曾用62%的H2SO4(20mL浓硫酸+15mL水),加热回流时有大量的HBr体从冷凝管顶端逸出生成酸雾。如果降低硫酸的浓度,可使逸出的HBr气体大大减少。
丁-1-烯 → 2-溴丁烷 → 2-氯丁烷 → 2-氯-3-甲基丁烷 → 2-氨基-3-甲基丁烷 → 2-氨基-3-甲基戊酸 步骤1:丁-1-烯 → 2-溴丁烷 在氯化氢气氛中,将丁-1-烯与溴反应,得到2-溴丁烷。
合成路线是:1)用溴丁烷或者氯丁烷制成格氏试剂;2)格氏试剂与丙酮加成;3)再用溴化试剂处理。
1、-甲基-1-溴丁烷在氢氧化钠乙醇中发生消除反应,生成3-甲基-1-丁烯。3-甲基-1-丁烯与溴化氢加成,即可生成2-甲基-2-溴丁烷。
2、-溴-1-丁烯加入浓硫酸会发生马克尼科夫反应,生成2-溴-2-甲基丁烷。这是一种消除反应,其中4-溴-1-丁烯中的双键被硫酸的质子攻击,形成一个稳定的碳正离子中间体,然后再被硫酸中的溴离子攻击,形成2-溴-2-甲基丁烷。
3、这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发生了甲基迁移,因此最终产物变成2-甲基-2-溴丁烷。
4、你好!与溴化氢反应主要生成2-甲基-2-溴丁烷。楼上推荐答案错的离谱。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5、步骤2:2-溴丁烷 → 2-氯丁烷 在氯化钠水溶液中,将2-溴丁烷与氯化钠反应,得到2-氯丁烷。
6、分别为2-甲基-1-溴丁烷、2-甲基-2-溴丁烷、3-甲基-2-溴丁烷和3-甲基-1-溴丁烷;若主链有3个碳原子,此时该烷烃有4个相同的甲基,因此溴原子只能有一种位置,即2,3-二甲基-1-溴丙烷。
丙二酸二乙酯和醇钠的醇溶液作用生成正离子,再和4-二溴丁烷作用生成2-环戊基丙二酸加热脱羧,即可制得环戊酸。
第一步,合成1,4-二溴丁烷,这个没有难度吧。第二步,丙二酸二乙酯和醇钠的醇溶液作用生成正离子,再和1,4-二溴丁烷作用生成2-环戊基丙二酸。第三步,加热脱羧,制得产物环戊酸。
加入高锰酸钾,褪色的是环戊烯,其余两个不褪色。在其余两个中加入溴水并加热,溴水褪色的是甲基环丁烷,无现象的是环戊烷。
卵磷脂是菌丝细胞膜的另一重要组成成分,异稻瘟净、克瘟散等有机磷杀菌剂通过抑制卵磷脂合成过程中的N-甲基转移酶活性,从而抑制卵磷脂合成,导致菌丝生长受阻。
第一个:5-乙基环己-3-烯-1-醇.第二个:2-乙基嘧啶-4-胺.第三个:1-氯-4-(氯甲撑)环己烷.第四个:(2Z)-丁-2-烯二酸.第五个:(3E)-4-乙基-3,5-二甲基庚-3-烯。
氯化重氮间甲基苯;氯化重氮间羟基苯;2-甲基吡咯酸钾;2-甲基-6-氯螺[5]壬烷;7,7-二甲基双环[1]-2-庚烯;5-间氯苯基-2-己酮。
你们的答案才是正确的。正确命名是2,3,3,7,7-五甲基辛烷 因为主链碳原子的编号应该遵循:从取代基多的一端开始编号。这样可以使编号最小。
1、方程式是CH2=CH-CH=CH2+Br2→CH2Br-CHBr-CH=CH2(1,2加成)或CH2Br-CH=CH-CH2Br(1,4加成)(主反应)因为共轭二烯烃中的两个双键其实是一个由4个C原子形成的一个大键。
2、除了1,3-丁二烯与溴水的反应可以在常温常压下且不需要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外,其他的反应需要在加热并且有催化剂的条件下才能顺利进行,有时还需要加压。
3、丁二烯分子内的C-C单键内旋转分为顺式和反式构型(不是顺反异构体)。反式构型分子稳定。本品为具有微弱芳香气味的无色气体,易液化。沸点-14℃。相对密度0.6211。凝固点-1091℃。闪点一6℃。折射率4292。
4、丁炔与溴反应方程式为:H3C-C≡C-CH3+2Br2→H3C-CBr2-CBr2-CH32,2,3,3-四溴丁烷,加成反应CH2=CH-CH=CH21,3-丁二烯。
5、化合物的结构简式:B是 ,C是 。(3)反应④是消去反应,条件为NaOH的醇溶液,加热。反应⑥是水解反应,条件为NaOH的水溶液,加热。(4)反应②是消去反应,方程式为 。
你好!与溴化氢反应主要生成2-甲基-2-溴丁烷。楼上推荐答案错的离谱。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甲基-2-丁醇和浓HBr—起加热,反应得2-甲基-2-溴丁烷。
所以,由于2-甲基丙烯结合一个质子后生成的中间体——叔丁基碳正离子更稳定,所以反应速率更快;而丙烯结合一个质子后生成的中间体——二级碳正离子,稳定性较差,所以反应速率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