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常见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高深 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器心多 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 永乐时,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四字篆书。
2、康熙年代的瓷器胎体密度大、分量重,釉面相对较薄且玻璃化程度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形厚重、古朴,带有明朝遗风,相较于雍正时期的俊秀风格,显得更为古朴。彩绘方面,由于当时彩绘材料的提炼不够精细,因此彩绘效果相对较为粗糙,缺乏雍正、乾隆时期的细腻和清秀感。
3、窑温不足,导致瓷土玻化程度低; 瓷土淘洗不精细,或原始瓷土质量不佳。这些因素会引起胎质的疏松,可以通过观察胎底的颗粒粗细来判断瓷土的质量,以及通过敲击听到的沙哑声来推断窑温是否足够,这通常被称为“沙胎”。另外,窑位对瓷器的质量也有影响。
4、康熙朝的瓷器胎体密度大、分量重;釉面相对较薄,玻璃化程度高,胎釉结合紧密;而器形则相对厚重、古朴,有明朝遗风,没有雍正时期俊秀;就彩绘而言,此时彩绘材料的提炼没那么精致,所以彩绘效果没雍正、乾隆时期细腻,没那么清秀的感觉。
5、古陶瓷的胎不同窑口、不同窑位、不同瓷土是有疏松和紧密度之分的。举例子:北宋湖田窑的胎和同时期相邻福建众多窑口瓷器胎的致密度就相差非常大,疏松是因为窑温不够,瓷土玻化程度低;瓷土的淘洗不够精细或本土本来就没有好的瓷土。这二方面都会引起胎的疏松。
6、陶瓷的密度和石头的密度应该是一样的,陶瓷也就是 人造石 ,陶瓷的成分和陶瓷矿石成分基本一样。瓷器的密度是7,但是各个时期的瓷器的密度是不一样的,现代瓷器的密度要比老瓷器的密度略高一些,骨瓷 的密度与现代瓷器的密度一样,在7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