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稳定。因为环己烷构象中,如果相邻两个官能团处于顺式结构时,必然一个是平伏键一个是直立键,直立键位置内能较高,稳定性不如平伏键。2中都处于反式结构,都可处于平伏键,更稳定。构象分析,物理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最简单的构象分析建立在乙烷分子上。
2、-二甲基环己烷不可能具有异构体是相邻基团的异构体。
3、只有3个…环己烷为椅式构型.a为垂直键e为平伏键.135ae构型相同246ae构型相同。
4、你这题目也太糊涂了吧。如果是1,3-二甲基的话,就四种。因为有平伏和直立键,2*2。
5、顺-1,3-二甲基环己烷分子内有对称面,是内消旋化合物,无旋光性。其构象转换平衡体系为:eeaa。反-1,3-二甲基环己烷没有对称因素,是手性分子,存在着两个旋光异构体,互为镜象对映体,等量混合物即成外消旋体。
6、环己烷三取代同分异构体有10种。环己烷的三取代同分异构体数量可以通过考虑分子中的等效氢原子和立体异构来确定。环己烷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和12个氢原子,其中有6个氢原子是等效的,它们位于环的同一平面上。当三个取代基团取代环己烷上的氢原子时,需要考虑这些取代基团在环上的相对位置。
1、中午好,MCH和TMCH如果作为溶剂中的溶质,前者比后者溶解力要强,常温下是无色清澈透明的有机溶剂,MCH只有一组甲基,TMCH有三组甲基并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形式,MCH既可以做有机溶剂中的萃取剂也可以做烷基化提供质子的催化剂(类似的还有甲苯、DMC和碘甲烷等等),TMCH一般用作树脂硬化的催化剂。
2、第一步,酸性高锰酸钾,甲苯和3-甲基环己烯褪色,无现象的是甲基环己烷。第二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3-甲基环己烯褪色,甲苯无现象。
3、下午好,多了一组甲基。如果做物理溶剂的话,甲基环己烷的KB值比纯环己烷要高一些溶解力更强。化学反应正好相反,环己烷的活性比甲基环己烷要高,此外基本的沸点、闪点和密度等等甲基环己烷都要比环己烷大,请酌情参考。
第一个是R,S,不是顺反,顺反命名需要有S反轴,第一个没有。
顺着两边的碳逐个逐个比较大小。图中2号碳和6号碳相同,所以往后比较3号碳和5号碳。因为3号碳连有一个异丙基,所以比5号碳更优。
如果轮转的方向是顺时针的,则将该手性碳原子的构型标记为R;如果轮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则将该手性碳原子的构型标记为S。
rs构型判断口诀:“竖顺R,横逆R”:当手性碳上的氢或最小基团位于竖键上,其他3个基团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顺时针,则此手性碳为R构型,若为逆时针,则为S构型。若氢或最小基团位于横键上,则其余3个基团从大到小排列,若是顺时针则为S构型,若为逆时针则为R构型。
1、取样加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是3-甲基环己烯,剩下的两种,分别用溴水处理,褪色的是环丙烷。
2、再在环丙烷与环己烯中分别通入1,3-丁二烯。由于环己烯与1,3-丁二烯发生FC反应,所以气相体积减小,能够减小气相体积的就是环己烯。
3、丙醛,丙酮,丙醇,和异丙醇 首先是用银镜反应,鉴别出丙醛 用金属Na,不发生反应的是丙酮 最后用碘仿反应Br2+NaOH ,有黄色固体生成的是异丙醇 甲苯,甲基环戊烷,3-甲基环己烯,异丙基环丙烷 先加溴水,3-甲基环己烯,异丙基环丙烷褪色,再另取一份加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是3-甲基环己烯。
4、环丙烷中的是三元碳环,环的张力比较大,所以可以发生加成反应,环被打开,因此可以与Br2水加成,使Br2水因为反应而褪色,生成BrCH2CH2CH2Br。而环己烷中的是六元碳环,属于稳定的环,所以与Br2水不反应,只能发生萃取现象。
5、第一步,酸性高锰酸钾,甲苯和3-甲基环己烯褪色,无现象的是甲基环己烷。第二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3-甲基环己烯褪色,甲苯无现象。
6、甲基环己烯和末端环己烯鉴别方式为用高锰酸钾可鉴别。加入高锰酸钾的3甲基环己稀会产生草酸,进而产生二氧化碳。加入高锰酸钾的末端环己稀无明显现象。
第一步,酸性高锰酸钾,甲苯和3-甲基环己烯褪色,无现象的是甲基环己烷。第二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3-甲基环己烯褪色,甲苯无现象。
加入溴水,能使溴水褪色的是1-甲基环己烯;2)加入高锰酸钾溶液,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甲苯;3)剩余两个物质中,加入氢碘酸,加热反应,再加入三氯化铁,能与三氯化铁生成蓝紫色物质的是苯甲醚。
取样加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是3-甲基环己烯,剩下的两种,分别用溴水处理,褪色的是环丙烷。
加强酸,分层的是戊烷,剩下两种再加入水,分层的是乙醚,溶的是正丁醇。加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苯酚。萃取分层的是乙醚。没反应不分层的是正丁醇。加入西佛试剂,显紫色的是乙醛。剩下的,怎么区分2,3不懂。
取少量三种物质,分别加入溴水,不褪色的是环己烷。再取另外两种物质,分别加入硝酸银,没有沉淀的是环己烯。加入高锰酸钾。环己烷只是分层,高锰酸钾紫红色在下层。环己烯会使高锰酸钾褪色。1-己炔会使高锰酸钾褪色,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