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寒武统密度统计特征

下寒武统岩石亚类的统计特征见表4-5。泥岩、页岩、硅质岩及板岩的密度为5×1036×103kg/m3,中碎屑岩、轻微变质岩、千枚岩、细碎屑岩的密度为6×1037×103kg/m3,石灰岩、白云岩的密度为7×1038×103kg/m3。

上寒武统北缘和南缘剥蚀区的范围和刻蚀线的走向与中下寒武统一致,盆地中西部是主要沉积区。与中寒武统相比,上寒武统的厚度高值区的范围基本一致,厚度600~900m,但在塔中和轮南地区出现了厚度大于1000m的高值区。其他地区厚度一般300~450m,塔东地层厚度一般小于150m,最厚达300m(图1-1-9)。

详细分层情况、岩石特征、化石、厚度如下(罗惠麟、蒋志文、唐良栋,1994)(图 2)。

下寒武统碳酸盐岩台地内部通常表现为中—高振幅、中—好连续性平行或亚平行地震反射特征 (图3-2-5), 表明台地内部基本上是 “层状蛋糕” 式的地层结构, 沉积结构分异不明显, 相对比较简单。部分地区的丘状反射或者地层增厚现象与下寒武统上段的膏(盐)岩沉积有关。

第四系-白垩系(Q-K):麻阳盆地发育一定厚度的白垩系(K)等,为低阻层。2)侏罗系-三叠系(-石炭系)[J-T(-C)]:中等电性层,电阻率50~80 Ω·m,相对低密度层,此地层主要发育在雪峰山西缘顺层滑脱带之西部。

泥岩的密度是多少

1、研究区主要产出粉砂岩、泥岩、砂砾岩等较为疏松的沉积岩,中等密度值,但变化范围大,平均密度值为(44~70)×103kg/m3。硅质岩、灰岩、页岩等较致密的沉积岩属偏高密度值,平均(65~73)×103kg/m3。

2、一般来说,常见的岩石密度范围在5到0克每立方厘米,大理石的密度相对较高,约在6至9克/立方厘米,花岗岩则稍轻,约6至7克/立方厘米。轻一些的如泥岩和砂岩,其密度大约在2克/立方厘米左右。测量石头的密度在科学、工程和建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3、沙溪庙砂岩储层风干密度测定结果,其值在34~61g/cm3之间,平均45g/cm3左右。泥岩密度较大为61g/cm3,岩石密度与孔隙度关系密切(图2-3);岩石弹性模量在(19-179)×103MPa之间,平均85×103MPa;岩石泊松比量在0.1~0.14之间,平均0.12。

上古生界密度与沉积环境研究

根据密度的空间分布(图4-13),划分出多个海相沉积区与陆相沉积区。表4-10 晚古生代岩石亚类密度(103kg·m-3)统计表 在晚古生代沉积环境中,山西、河南两省以陆相沉积为主,陕西省则以海相沉积为主,江西省也以海相沉积为主。

其中,下部旋回未见底,由下而上是深水扇、陡坡扇、冲积扇和扇三角洲、辫状三角洲沉积。根据南华北南缘下、上石炭统整体沉积相分布情况推测,那里的下部沉积旋回底部应属裂陷海槽前期的浅水沉积(早期陆缘海沉积);向上依次是陡坡浊积扇、滨海潮坪和障壁潟湖沉积,应属海槽裂陷阶段的边缘沉积产物。

考虑到白垩纪以来的盆地特点,东北地区可能发育3类盆地沉积:①北窄、南宽、北东向展布的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海相沉积盆地,基底为复合地块;②近东西向展布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前陆盆地,叠合在晚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之上;③北东向展布的白垩纪-古近纪裂谷盆地,叠合在前两者之上。

晚古生代上古生界发育概况 华北—塔里木板块的地台结构在晚石炭世开始显现,华北地台以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为主,厚度有限。二叠纪后,地台经历了海退,不再受海水侵袭。早期为含煤沉积,晚期则转变为干燥气候下的内陆盆地沉积。地台西缘,鄂尔多斯地区的拗陷带下降明显,石炭系厚度有时远超东部。

祁连山褶皱带泥盆系为陆相红色粗碎屑岩,早石炭世海水重新侵入,以滨海及潟湖相沉积为主,晚石炭世发育有海陆交互相的含煤沉积。二叠系为内陆盆地沉积。②板块南缘的秦岭—昆仑地槽。泥盆纪时昆仑山一带为一套厚度巨大的复杂岩系,由于枚岩、片岩及少量灰岩组成。北秦岭泥盆系仅有中上统。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1、按照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变化、规模及其分布特征(图3-1),将本区布格重力异常划分为两类,一类为面状区异常,一类为梯级带。

2、具多层自北向南岩片叠置的特征;中部为一地壳内高、低速带呈稀疏交替的区域;下部为下地壳和上地幔以水平的高、低速转换界面相互交替为特征,莫霍面上、下有两条明显的低速带(深60~65 km及75 km),其下出现一系列断续的低速带,组成厚达80 km以上的岩石圈下部结构(许志琴等,1996)。

3、岩石、矿石的电阻率特征是变化范围最大的物理特征之一,很难在如此大的区域内统计岩石的电阻率。但根据各矿区的物探工作结果可知,金属矿物含量增加,岩石的电阻率降低;破碎岩石的电阻率明显小于完整岩石;含水性好的岩石电阻率降低。

4、区内区域重力场见图1-4,从图上可看出,区内布格重力场自北往南,自东往西逐渐减小,梯度变化呈南陡北缓、西陡东缓的趋势,定性的反映了地壳厚度自北往南、自东往西变厚的特点。

5、地球物理特征能够反映现代地球结构、物质组成及地质构造的特征。区域重力、磁异常信息除了反映区内不同地质体的一般物性外,尚能够反映出不同层次的深部地质构造信息,即反映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尤其是一些线性异常带,常反映出或显或隐的构造带或岩相带。

泥岩的天然密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