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2o是钾肥。k2o就是氧化钾,氧化钾是一种无色的立方晶体,其密度为32g/立方厘米,当它溶于水后会和水发生反应并生成氢氧化钾。钾肥可用作基肥,也可用作追肥,部分品种还可以作为叶面肥,但作基肥和叶面肥施用效果较好。
k2o是钾肥。k2o的本质是氧化钾,氧化钾是一种无色的立方晶体,其密度为32g/cm3,当它溶于水后就会和水发生反应并生成氢氧化钾。氧化钾主要应用在无机工业中,它是用来制做各种钾盐比如氢氧化钾、硫酸钾、硝酸钾、氯酸钾以及红矾钾的基本原料。
钾的密度0.862g/cm3(293K)。钾(PotassiumKalium[1])是一种银白色的软质金属,蜡状,可用小刀切割,熔沸点低,密度比水小,化学性质极度活泼(比钠还活泼)。是ⅠA族的元素之一,属于碱金属。
碳酸钾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为K2CO3,分子量为13206,呈白色结晶粉末,密度为428g/cm3,熔点891℃。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不溶于乙醇、丙酮和乙醚。吸湿性强,暴露在空气中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转变为碳酸氢钾,应密封包装。
化学品名称:氯化钾 (KCl化学品描述:化学式KCl;式量7560。无色立方晶体,常为长柱状。密度984克/厘米3。熔点770℃,于1500℃升华。溶于水,溶解度为37g(20℃)。用途:农业上用作钾肥(以氧化钾计含量为50—60%),肥效快,可用作基肥和追肥。
KCl是氯化钾的分子式,无色立方晶体,常呈柱状。密度984。溶于水,稍溶于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和丙酮。农业上用作钾肥,肥效快可作基肥和追肥,但在盐碱地上和忌氯作物不宜施用。易溶于醚、甘油及碱类,微溶于乙醇,但不溶于无水乙醇。有吸湿性,易结块。
1、钾的物理性质及特点:钾为银白色立方体结构金属,理化性质和钠非常相似。钾质软而轻可用小刀切割,新切面有银白色光泽。钾的密度0.862g/cm3(293K),熔点336K(63℃),沸点1032K(759℃)。
2、钾元素比钠更为活泼,它与水或冰的反应在极低的温度下也十分剧烈,与酸的水溶液反应更是迅猛。当金属钾在空气中燃烧时,会生成橘红色的超氧化钾。尽管金属钾与氢气的反应在常温下相对缓慢,但在400摄氏度的高温下,反应会变得非常迅速。
3、这种金属在化学上的化合价为1,性质活泼。与水接触时,会剧烈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钾,并伴随着起火燃烧的现象。在空气环境中,其氧化速度极快。燃烧时,这种金属会呈现出独特的紫色火焰,这一特性使其在工业和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此外,这种金属的可塑性和导电性也是其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4、金属性质:钾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具有金属的一些常见性质,如良好的热导性、电导性和延展性。它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在常温下柔软可塑。由于其良好的导电性,钾常被用作电解质和电池中的阳极材料。与水的反应:钾与水反应时会发生燃烧,并迅速放出氢气。
5、钾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与水反应剧烈:钾比钠更活泼,即使温度很低,金属钾与水或冰的反应也非常剧烈。与酸反应更为剧烈:钾与酸的水溶液反应时,其剧烈程度超过与水的反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超氧化钾:金属钾在空气中燃烧时,容易生成橘红色的超氧化钾。
6、物理性质:在常温常压下,钾呈现银白色,其密度较低且熔点相对较高。钾具备高度反应性,这意味着它与许多其他元素和化合物都能迅速发生化学反应。自然存在形式:钾主要以钾盐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于岩石、土壤和海水中。
1、钾:密度约为0.86克/立方厘米,是已知密度最小的金属之一。 钠:密度约为0.97克/立方厘米,略高于钾,但仍然较轻。 钙:密度约为55克/立方厘米,比钾和钠重。 镁:密度约为73克/立方厘米,比钙略重。 铍:密度约为85克/立方厘米,比镁重。
2、钾的密度为0.862克/立方厘米(293K),熔点为336K(63℃),沸点为1032K(759℃)。 钾元素:钾的元素符号为K,原子序数为19,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IA族,属于碱金属元素。其摩尔质量为39克/摩尔。 物质的量单位换算:1千摩尔等于1000摩尔,1摩尔等于1000毫摩尔。
3、密度最小的金属元素为锂(Li),其密度为0.534g/cm3 钾是一种软的低熔点的金属,呈银白色。密度0.86克/厘米3。熔点665℃,沸点774℃,化合价+1,电离能为341电子伏特。化学性质活泼,遇水能起剧烈作用,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钾,同时起火燃烧。燃烧时呈紫色焰。
4、作为固体金属态,钠的密度是0.97g每立方厘米,钾的密度是0.86 g每立方厘米,都能浮在水上,也能直接和水发生剧烈反应,所以钠的密度大。
钾,原子序数19,属于碱金属系列,位于元素周期表的ⅠA族,第四周期。其在太阳中的含量仅为4ppm,但在地壳中的丰度较高,约为21000ppm。钾元素的物理性质独特,如银白色的外观,密度仅为856 kg/m,硬度极低,仅为0.4。
钾元素在人体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和体液的酸碱平衡,参与糖和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对于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当夏季高温导致大量出汗,人体容易丧失钾,引发所谓的“夏打盹”或“夏季倦怠症”。
钾元素是水溶性,当氢氧化钾溶解在水中时,会生成氢氧根离子,并释放出氢离子,因此呈现有碱性的性质。此外钾离子本身也是水溶性的,可以在水中形成离子态存在。
钾,作为宇宙中一种常见的化学元素,广泛存在于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中。然而,为什么人们会得出地球是唯一拥有丰富钾资源的结论呢?这一问题背后涉及复杂的科学探索和理解。首先,要理解钾的普遍性。钾在太阳系中的确无处不在。从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到彗星,几乎每一颗天体都含有钾元素。
自然存在形式:钾主要以钾盐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于岩石、土壤和海水中。对植物生长的作用:钾是植物生长的关键营养素之一,在农业化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适量添加钾元素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对人体的作用:钾在维持人体液体平衡、调节神经和肌肉功能中起着电解质的作用。
碱金属密度变化规律是本来应该是从上到下一直增加,不过事实上K的密度比Na还小,K是0.86g/立方cm Na是0.97/立方cm,就是这两个反常。碱金属从上往下金属性增强,单质还原性增强,熔沸点降低,密度增大。卤族从上往下非金属性减弱,单质氧化性减弱,熔沸点升高,密度增大。
碱金属单质的密度小于2g.cm^-3,是典型的轻金属,锂、钠、钾能浮在水上,锂甚至能浮在煤油中。碱金属单质的晶体结构均为体心立方堆积,堆积密度小,莫氏硬度小于2,质软,导电、导热性能极佳。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汞(Hg)形成合金(汞齐)。
- 钫(Fr):密度约0.84 g/cm,熔点约-114°C,沸点约675°C。 碱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它们都是银白色金属。
碱金属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但钾的密度异常地低于钠。一般来说,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碱金属的密度会逐渐增大。这是因为,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会增多,使得原子的质量增加。
钫的密度为870g/cm,熔点为27°C,沸点677 °C。碱金属均有一个属于s轨道的最外层电子,因此这一族属于元素周期表的s区。碱金属的化学性质显示出十分明显的同族元素相似性,是化学元素周期性的例证之一。
1、钾:密度约为0.86克/立方厘米,是已知密度最小的金属之一。 钠:密度约为0.97克/立方厘米,略高于钾,但仍然较轻。 钙:密度约为55克/立方厘米,比钾和钠重。 镁:密度约为73克/立方厘米,比钙略重。 铍:密度约为85克/立方厘米,比镁重。
2、作为固体金属态,钠的密度是0.97g每立方厘米,钾的密度是0.86 g每立方厘米,都能浮在水上,也能直接和水发生剧烈反应,所以钠的密度大。
3、金属钾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K + 2H2O=2K+ + 2OH- +H2。单质钾的相对密度仅为0.9,比水轻,因此会浮于水面。在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后,钾会形成氧化钾。与此同时,钾也会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钾。氧化钾溶于水后同样会生成氢氧化钾。钾与水反应时的现象非常显著。
4、钾,原子序数19,属于碱金属系列,位于元素周期表的ⅠA族,第四周期。其在太阳中的含量仅为4ppm,但在地壳中的丰度较高,约为21000ppm。钾元素的物理性质独特,如银白色的外观,密度仅为856 kg/m,硬度极低,仅为0.4。
5、钾的密度为0.862克/立方厘米(293K),熔点为336K(63℃),沸点为1032K(759℃)。 钾元素:钾的元素符号为K,原子序数为19,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IA族,属于碱金属元素。其摩尔质量为39克/摩尔。 物质的量单位换算:1千摩尔等于1000摩尔,1摩尔等于1000毫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