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定义: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小于1纳米(10的负九次方米)的分散系。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稳定的混合物,其中被分散的物质(溶质)以分子或更小的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溶液状态:物质在常温时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均一性:溶液各处的密度、组成和性质完全一样。(2)、稳定性:温度不变,溶剂量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透明)。(3)、混合物: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溶液是通过将反应物溶解于水中形成的。如果溶液是酸性的,那么是酸溶解进了水中,酸成为溶质,水成为溶剂。 化学反应发生后,溶液是由未参与反应的水将生成的物质和多余的反应物溶解而成。有时,反应还会生成水,生成的水和原有的水一起溶解其他物质,形成溶液。
水中发生电离,以水合离子的形式存在,这样的溶液一般是透明的。当分子溶于水时,有些可以与水发生反应,形成新物质,这些新物质溶解于水中,或者这些分子 直接填补水分子间的空隙。这些分子、离子等都是溶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作特殊说明,“xx溶液”,指的就是xx的水溶液。
【】溶液中各部分密度相同,是对的。因为溶液的定义是均匀,均质化的。
其实这两句话都对,只是混合物不能算是溶液的特征,因为还有很多物质也具有这种特性,比如空气,合金,但是它们不一定是均一的,比如空气,各部分的密度就不一定一样。
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二者之间的溶解度,这与密度无关。 化学中有相似相溶,即结构越相似的分子越容易互溶。
由于此法是一种不完全的沉降,沉降受物质本身大小的影响较大,一般是应用在物质大小相异而密度相同的情况。
比重也称相对密度,固体和液体的比重是该物质(完全密实状态)的密度与在标准大气压,98℃时纯H2O下的密度(99972 kg/m3)的比值。气体的比重是指该气体的密度与标准状况下空气密度的比值。液体或固体的比重说明了它们在另一种流体中是下沉还是漂浮。
例5 测定人体血液密度的方法是:在几支试管内分别装入密度不同的硫酸铜溶液,再向每支试管内滴入一滴血液,若血液在某一支试管内悬浮,那么血液的密度就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试管内硫酸铜溶液的密度。解析 因为血液在试管内硫酸铜溶液中处于悬浮,故ρ血液=ρ硫酸铜,血液的密度等于该试管内硫酸铜溶液的密度。

配置0.3%的氯化钠溶液:假设配置100ml,因为氯化钠溶液密度与水的密度近似相等,水密度为1g/cm因此100ml氯化钠溶液也就是100g。用浓度0.3%*溶液质量100g=0.3g,即为加入氯化钠质量。100g-0.3g=97g即为加入水的质量。
把0.3克的氯化钠溶解在97克水的即得到100克百分之0.3的氯化钠溶液。
一般是指质量浓度,即100g溶液中含有0.3gNaCl,配制时称取0.3NaCl,加蒸馏水制成100g溶液即可。但是在临床上通常指的是100ml溶液中含有0.3gNaCl的意思,一般是医用类的溶液才用这个概念的。
先计算所配置的溶液需要淀粉的质量和需要氯化钠的质量,再用托盘天平或电子秤称量满足质量的淀粉和氯化钠,将两者溶解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搅拌溶解,转移至100毫升容量瓶,并洗涤定容,摇晃后即可配置完毕。在化学上用,化学物品和溶剂(一般是水)配制成实验需要浓度的溶液的过程就叫做配制溶液。
是。碳酸氢钠的等渗当量为0.65,那么15g/LNaHCO3溶液,相当于15×0.65=125g/L氯化钠溶液。等渗溶液的毫摩尔浓度为280mmol/L-320mmol/L之间。那么15g/LNaHCO3溶液渗透压浓度为1000×2×125/58=278mmmol/L≈280mmol/L所以这个溶液为等渗溶液。
碳酸氢钠的等渗当量为0.6那么15g/L NaHCO3溶液,相当于15×0.65=125g/L氯化钠溶液。等渗溶液的毫摩尔浓度为280mmol/L-320mmol/L之间。那么15g/L NaHCO3溶液渗透压浓度为1000×2×125/58=278mmmol/L≈280mmol/L 这个溶液为等渗溶液。
十克每升的碳酸氢钠不是等渗溶液,碳酸氢钠等渗溶液浓度为14克每升的碳酸氢钠溶液。
【答案】:B 解析:进行扩容治疗时应首先选用等张的2:1含钠液(2份0.9%NaCl溶液配1份4%NaHCO3溶液),由于此溶液含有HCO3-离子,因此可以纠正酸中毒(B对)。2:3:1液为1/2张含钠液,一般用于等渗性脱水的第一阶段累计损失量补充及各种脱水的第二阶段继续丢适量补充(A错)。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不同物质会有不同的密度,但是从化学的角度看 在一定精确的范围内 密度相同的两种物质是有的 ,通过化学技术改变其分子结构,使原来的化学键断裂,重组成新的化学键。
相互溶解性不良,但密度相同的两种液体机械地混在一起会形成乳浊液。不同用途的煤油,其化学成分不同。同一种煤油因制取方法和产地不同,其理化性质也有差异。各种煤油在常温下为液体,无色或淡黄色,略具臭味。不溶于水,易溶于醇和其他有机溶剂。
这是假设,假设互不相溶密度相同的液体,同样可以通过不同的物理性质将其分离如: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速率/与其它有机或无机溶剂的混溶性/亲油亲水性等等。
既然是互不相溶的溶液,比如,盐水,苯和四氯化碳溶液,这两种溶液就互不相溶,所以,放在一起还是分层的混合物。每一层拥有自己的性质。
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二者之间的溶解度,这与密度无关。 化学中有相似相溶,即结构越相似的分子越容易互溶。
密度不同且不相溶的两种液体,表现出分层现象(上层密度小下层密度大);密度不同且可相溶的两种液体,表现为形成溶液;密度相同的液体:从液体的压强理论分析,绝对不会出现分层现象,只能是可以均匀的分散到对方内部---出现互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