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水的组成是会改变的:地球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形成了原始海洋,然后由于出现了大气层,空气对流剧烈,形成了狂风暴雨,雨越下越大就形成了原始的海洋。地球是一个水球,在地球上有大概3/4的面积都是海洋。
2、海水的组成是不会改变的。海水中的成分可以划分为五类:1.主要成分(大量、常量元素):指海水中浓度大于1×10-6mg/kg的成分。属于此类的有阳离子Na+,K+,Ca2+,Mg2+和Sr2+五种,阴离子有Cl-,SO42-,Br-,HCO3-(CO32-),F-五种,还有以分子形式存在的H3BO3,其总和占海水盐分的99%。
3、在这一过程中,海水的化学组成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物理变化过程。然而,海水晒盐的过程中,由于阳光的照射和温度的变化,海水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发生分解或合成反应,生成新的物质。例如,海水中的溴和碘等元素可能会在晒盐过程中形成新的化合物。
4、海水中的气体成分主要以氧和二氧化碳为主。海水中的氧主要来自大气与海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也来自大气与海洋生物的呼吸作用及生物残体的分解。因此,海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与大气中的含量和海洋中生物的多少,有着密切的联系。
5、海水的构成除了最基本成分——水(H2O)之外,还溶解有大约5%的可溶性无机盐,其中氯化钠(NaCl)约占无机盐总量的85%,此外还有氯化镁(MgCl2)、硫酸镁(MgSO4)、硫酸钙(CaSO4)、碳酸氢钙(Ca(HCO3)2)、硫酸钾(K2SO4)、溴化镁(MgBr2)等。这些无机盐在海水中大多离解成离子状态存在。
首先10000米处的海水不一定是用“喝”,应该用“吮吸”,因为那个地方的还是即冰又咸,密度差异很大,还存在类似可燃冰啊这些。由于阳光几乎照射不到海面200米以下,因此这里几乎没有植物的光合作用,以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物为营养来源的细菌和病原菌也很难繁殖。
海底一万米处的海水,本质上区别并不大,但是由于沉淀的原因,所以含盐分浓度会增加,也就是说深海水会更咸更苦,更加难以下咽。过量的盐也会令我们反感。当我们喝下含盐浓度5%的海水时,体内的钠离子会大幅度超过细胞所能承受的标准。
正常情况下,我们只能喝到比海水更咸的盐水;运气不好的话,还会喝到剧毒海水,最后中毒而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上超过10000米的海沟。海沟是由地球构造板块俯冲引起的,使深海平原在某些地方,陡然下降到超过1万米的深度。因为海床的平均深度是4000米左右,所以整个地球也只有5条海沟超过10000米。
潜到水下,浮力=排开水的重力,排开水的体积就是潜艇的体积不变,所以浮力不变。而潜艇的重力是在变化的,潜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潜的。重力的改变是靠存储和排出海水来改变的。
在100米处,潜水艇的重力为G,浮力大小也为G,这时悬浮。然后它通过排出水箱中一定量的水减小自身重力,而潜水艇的体积没变,这时浮力仍然为G,潜水艇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会上浮。上浮一段距离后又从水中抽一些水回水箱,使自身重力回到G。这时潜水艇受的浮力又等于重力,它处于悬浮状态。
h2为正方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1为正方体上表面到水面距离,Δh为正方体之高。(2)“F浮=ρ液gV排=G排液”最重要。
.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理解基本物理规律:第一要搞清以下问题:(1)规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2)规律成立的条件及结论;(3)文字表达形式及含义;(4)公式表达形式及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各量的单位;(5)规律的适用范围;(6)如何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关注科技以及一些与环境能源等相关的热点问题,注重一些身边现象,例如卫星发射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新材料的特性和相关知识等生活实际问题以及基本技能的练习,平时练习中更关注认真审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每部分的复习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总结。
研究方法是:控制其他各项因素都不变,只改变某一因素,从而得到这一因素是怎样影响这一物理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