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死亡分为两种主要类型:急性坏死和慢性坏死。急性坏死由于生物体遭遇突发的损伤,如车祸导致的组织损伤,引起细胞结构破裂,表现为严重的坏死性反应。
细胞坏死有多种类型,包括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与坏死性纤维化。在凝固性坏死中,细胞内部蛋白质与核酸凝固成块,细胞结构类似凝固的蛋白质。液化性坏死则因细胞酶分解细胞膜与细胞器,导致细胞内容物液化。坏死性纤维化则是受损细胞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
干酪样坏死是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主要见于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组织分解比较彻底,因而光镜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一些红染的无结构颗粒物质。
慢性坏死是缓慢发生的死亡过程,与其他细胞死亡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例如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可以互相转换,此种细胞坏死的类型就是慢性坏死。2009年6月12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实验室在Cell上发表题为“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3 Determines Cellular Necrotic Response to TNF-α”的文章。
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发生凝固,常保持轮廓残影。好发部位:心肌、肝、脾、肾。病理变化:肉眼:组织干燥,灰白色。镜下:细胞结构消失,组织轮廓保存(早期)。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发生在结核病灶,坏死组织呈灰黄色,细腻。镜下坏死彻底,不见组织轮廓。
坏死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以及干酪样坏死。凝固性坏死是指因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局部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当细胞死亡后,其蛋白质会发生凝固变性,细胞微细结构消失,但细胞轮廓仍可保留。常见于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情况下。
1、抗生素通常对此病无效,但在症状明显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强的松),能有效缓解症状。治疗剂量为每天30-40毫克。转移因子的使用频率为每天1到2次,每次10毫升,口服或者皮下注射0.1毫克,每周1到2次。另外,干扰素的使用频率为每两天一次,剂量为300万单位,皮下注射。
2、坏死性淋巴结炎可以使用药物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以缓解淋巴结的肿大以及发热。其次如果是重症患者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来进行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羟化氯喹也就是免疫抑制剂。
3、其治疗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症治疗,包括控制体温,减轻肿大淋巴结疼痛等。绝大多数坏死性淋巴结炎采用药物治疗,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芬必得胶囊。如果发热时间长,体温过高,可以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如强的松片。
4、泼尼松(强的松)30~40mg/d。转移因子10ml,1~2次/d,口服或0.1mg,每周1~2次,皮下注射;干扰素300万U,隔天1次,皮下注射。无明显症状者可不治疗。
解析:细胞坏死的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细胞核的变化,包括细胞核固缩、细胞核碎裂(D对)和细胞核溶解。核分裂(A错)和细胞核异型(B错)均为恶性肿瘤的主要形态学特征。线粒体肿胀(C错)是细胞水肿(P15)的主要形态学特征。细胞质脂质增多(E错)是细胞脂肪变性(P15)的主要形态学特征。
细胞坏死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浑浊度的增加、体积的肿大以及形态的紊乱,这些特征直观地揭示了细胞的死亡状态。当细胞遭受外界损伤或内源性应激时,其细胞结构和功能会受到破坏,导致细胞体积异常增大,细胞质变得浑浊,并出现嗜酸性颗粒增多的现象。这些颗粒的增多是细胞内物质积累的结果。
分析:细胞坏死细胞核改变包括: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掌握“不可逆性损伤”知识点。
细胞坏死的形态学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核浓缩现象,这是由于细胞脱水导致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随之缩小。其次是核碎裂,表现为核染色质崩解成小碎片,这是细胞坏死过程中的另一个典型特征。除此之外,核溶解和核固缩也是细胞坏死时常见的病变标志。
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指标是细胞核的变化,具体包括三种情况:核浓缩、核碎裂和核溶解。这些变化是细胞在不可逆损伤后经历的典型过程。首先,核浓缩是指由于核脱水导致染色质浓缩和染色加深,从而使细胞核体积缩小。这是细胞在面临极端压力时的一种反应,旨在减少核内的水分,以应对细胞内外的不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