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光密度法的缺点

①此法的缺点是不能区分死菌和活菌。②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细菌,应当取平均值计数。?③此法可用于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稀释涂布平板法原理:每个活细菌在适宜的培养基和良好的生长条件下可以通过生长形成菌落。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色谱条件:采用色谱柱为 APS C18-2柱,缓冲液为0.02mol/L乙酸铵溶液,流动相为乙腈:缓冲液=20:80,流速为0ml/min,进样量为20μL,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250nm。

出现沉淀,过滤除去。每个样本加5ml稀释的染料结合溶液,作用5~30min。染液与蛋白质结合后,将由红色变为蓝色,在595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注意,显色反应不得超过30min。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样本的浓度。

.了解紫外吸收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实验原理】蛋白质分子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高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1、用紫外光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依据是所有的蛋白质分子中都含有: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三种氨基酸。因为这三种芳香族氨基酸含有苯环,具有共轭双键,可以吸收紫外线。

2、紫外吸收法简便、灵敏、快速,不消耗样品,测定后仍能回收使用。低浓度的盐,例如生化制备中常用的(NH4)2SO4等和大多数缓冲液不干扰测定。特别适用于柱层析洗脱液的快速连续检测,因为此时只需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变化,而不需知道其绝对值。

3、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基本原理是:蛋白质分子中的芳香氨基酸残基(主要是色氨酸和酪氨酸)和一些其他的结构元素可以吸收紫外光(特别是在280nm附近的波长)。当紫外光通过含有蛋白质的溶液时,蛋白质分子会吸收部分紫外光。通过测量溶液的吸光度(Absorbance,A),可以评估蛋白质的浓度。

4、【答案】:蛋白含量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有:考马斯亮兰G-250染色法、双缩脲法、福林一酚试剂法、紫外吸收法。(1)考马斯亮兰G-250染色法:考马斯亮兰G-250在酸性溶液中为棕红色,当它与蛋白质结合后变为蓝色,在595nm处有最大的光吸收,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5、样品中核酸对紫外光的吸收会影响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结果,但核酸的吸收高峰在260nm附近。纯蛋白质的A280与A260的光吸收比值约为1.8,而纯核酸的A280与A260光吸收比值约为0.5。通过测定A280与A260的值,利用经验公式或校正表能大致计算出不纯样品的蛋白质浓度。

光密度法的适用对象

因此,光密度法适用于许多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如各种有机物、生化分子、金属离子等。光密度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化学、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和实验。

这个方法的适用对象有血清蛋白、血红蛋白、血清脂蛋白等。根据快懂百科资料显示,光密度测定法广泛用于临床医疗检验,生化分析及化工等领域。在医学和临床中对血清蛋白、血红蛋白、血清脂蛋白、同功酶等电泳样品进行扫描分析。

计算方法有光密度法、荧光强度法。光密度法:这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染色强度的方法,适用于可见光吸收染料或标记物。荧光强度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荧光染料或标记物。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蛋白质在紫外吸收的原理: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在可见光区都没有光吸收,而在紫外光区仅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有吸收能力。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有:碱性染料法、双缩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考马斯亮蓝法。

2、.掌握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2.掌握蛋白质标准浓度曲线的绘制方法。3.了解紫外吸收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实验原理】蛋白质分子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高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3、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高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此外,蛋白质溶液在238nm的光吸收值与肽键含量成正比。

4、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实验原理:(1)蛋白质可作定量分析的原因: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所以蛋白质溶液在275 280nm具有一个吸收紫外吸收高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蛋白质溶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与其浓度成正比,服从朗伯-比耳定律,因此可作定量分析。

光密度法的优点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