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1-丁烯和碘化氢反应先生成二级碳正离子,与其相连的三级碳上有氢,氢发生迁移,生成较稳定的三级碳正离子。因为氢的迁移速率大于烷基迁移速率,所以碳骨架不会重排。
-甲基-1-丁烯和碘化氢反应先生成二级碳正离子,与其相连的三级碳上有氢,氢发生迁移,生成较稳定的三级碳正离子.因为氢的迁移速率大于烷基迁移速率,所以碳骨架不会重排. 不会重排,主产物是4,4,-二甲基-2-碘戊烷。符合马氏规则。取代反应不一定重排,SN1反应可能会重排,SN2反应不会重排。
楼上的,SN1是取代反应,这个是加成反应。HI放出的质子把双键质子化形成碳正离子,然后甲基带着一对电子迁移到带正电的碳上发生碳正离子重排(重排的动力在于新的碳正离子上烷基更多,烷基是给电子的,可以分散正电荷使碳正离子相对稳定)。最后I-和正离子结合形成最终产物。过程如图。
是酸碱中和生成盐的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指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酸+碱→盐+水)。其实质是H+(氢离子)和OH-(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在中和反应中,完全中和反应是指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人们常用中和反应改良土壤酸碱性、治疗胃酸过多、处理废水。
1、不可以 你选的这个物质非常特别,因为双键有这两个甲基在的时候,只能是1-丁烯。但作为系统命名,与传统命名的最大区别,在于用一种统一的规则进行命名 所以除乙烯、丙烯,另外的都用数字标出双键位置。系统命名因为要能对所有的物质进行命名,所以规则对初学者来说也就非常复杂了。
2、= =、是相同的,严格来说3-甲基丁烯这个命名是错误的,甲基应该在2号碳上,按照13高考考纲规定的话你要是把2-甲基丁烯写成3-甲基丁烯改卷老师会直接打叉的。。
3、所以氢原子移动显然算重排反应。氢和烷基 / 芳基在该反应中是没有本质性区别的。其次题主说的反应并非不重排。上面这个反应用烷氧基取代的芳环作为亲核试剂都可以发生,HI当然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不重排和负氢迁移的产物都可以得到。重排是C骨架的改变,H原子在C骨架上的移动不算重排。
4、、 (2)C 6 H 14 ,2-甲基戊烷 C 5 H 10 ,2-甲基-1-丁烯 (1)考查键线式的书写。将碳、氢元素符号省略,只表示分子中键的连接情况,每个拐点或终点均表示有1个碳原子,称为键线式。
5、-甲基丁烷、3-甲基-1-丁炔和3-甲基-1-丁烯 1 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不变色者为2-甲基丁烷, 因为双键和炔键均和溴反应。2 剩余的两种加银氨溶液, 3-甲基-1-丁炔发生反应生成炔基银白色沉淀, 3-甲基-1-丁烯不沉淀, 因为末端炔键的氢具有酸性。
6、硫酸催化下,烯烃的间接水化。机理是质子亲电进攻双键,得到碳正离子,此时区域选择得到稳定碳正离子(马氏加成),然后发生碳正离子重排,邻位3号碳上的H迁移,得到稳定的三级碳正离子,然后水与碳正结合再脱去质子得到外消旋(碳正离子上下进攻等可能)产物。产物是2-甲基-2-丁醇。

1、不重排和负氢迁移的产物都可以得到。重排是C骨架的改变,H原子在C骨架上的移动不算重排。
2、楼上的,SN1是取代反应,这个是加成反应。HI放出的质子把双键质子化形成碳正离子,然后甲基带着一对电子迁移到带正电的碳上发生碳正离子重排(重排的动力在于新的碳正离子上烷基更多,烷基是给电子的,可以分散正电荷使碳正离子相对稳定)。最后I-和正离子结合形成最终产物。过程如图。
3、如果按SN机理反应,就有重排产物产生,如2-戊醇与氢溴酸反应有86%2-溴戊烷与14%3-溴戊烷;异丁醇在氢溴酸与硫酸中加热反应,有80%异丁基溴与20%三级丁基溴,新戊醇由于β位位阻太大,得到的是重排产物2-甲基-2-溴丁烷。
1、CH-CH-C(CH)=CH,3-甲基-1-丁烯 CH符合脂肪烃烯烃的通式,为单烯烃。画出碳链可能存在的异构体模型,再考虑官能团异构(即类别异构)的可能性。
2、c5h10的同分异构体主要有:ch2=ch-ch2-ch2-ch3;ch3-ch=ch-ch2-ch3;ch3-ch2-ch=ch-ch3;ch3-ch=c-2;-5-,首尾相接,形成环状结果;ch3-ch2-c=ch2-ch-ch=ch综合来说,具有相同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很多同分异构体有相似的性质。
3、书写同分异构体的基本方法: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烃基不能到端),排布由邻位到间位,再到对位(或同一个碳原子上)。对于C5H10,我们可以这样考虑,首先计算不饱和度为1,可能为环或含有一个双键。
4、有五种,分别是1-戊烯、2-甲基-1-丁烯、3-甲基-1-丁烯、2-戊烯、2-甲基-2-丁烯。
5、在化学领域,正戊烯,其化学式为C5H10,具有独特的理化特性。其国标编号为31006,CAS号为109-67-1,中文名1-戊烯,英文名为1-pentene,还有其他别名如正戊烯、α-戊烯等。它的分子结构简式为CH3(CH2)2CH=CH2,分子量为70.14克/摩尔。正戊烯在常态下的物理性质颇为显著。
1、楼上两人的答案明显错误,该反应是简单的烯烃水化,硫酸催化下,烯烃的间接水化。
2、与低级乙酸酯类相比,不易水解;但在苛性碱存在下,水解生成乙酸和异戊醇。乙酸异戊酯在氮气流中于700℃通过玻璃棉时,分解为3-甲基-1-丁烯及少量的丙酮。将氨和乙酸异戊酯的混合物通过热至490~500℃的氧化铝时,生成乙腈、异戊醇、乙烯和氢等。
3、分解为3-甲基-1-丁烯及少量的丙酮。将氨和乙酸异戊酯的混合物通过热至490~500℃的氧化铝时,生成乙腈、异戊醇、乙烯和氢等。乙酸异戊酯在乙醚溶液中与碘化镁、四氯化钛生成结晶性的分子化合物。此外,乙酸异戊酯也能发生醇解、氨解、酯交换、还原等一般酯类的共同反应。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