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将它们通入NaOH溶液中,使它们都转化为醇,1-氯丙烷转化成1-丙醇,2-氯丙烷转化为2-丙醇,2-甲基-2-氯丙烷转化为2-甲基-2-丙醇。然后将生成的物质经过催化氧化,1-丙醇转化为丙醛,2-丙醇转化为丙酮,2-甲基-2-丙醇则不能进行催化氧化。
丙醛,丙酮,丙醇,和异丙醇 首先是用银镜反应,鉴别出丙醛 用金属Na,不发生反应的是丙酮 最后用碘仿反应Br2+NaOH ,有黄色固体生成的是异丙醇 甲苯,甲基环戊烷,3-甲基环己烯,异丙基环丙烷 先加溴水,3-甲基环己烯,异丙基环丙烷褪色,再另取一份加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是3-甲基环己烯。
丙酮,也称作二甲基酮,是最简单的酮,熔点-95度,沸点56度,无色液体,有特殊气味,能溶解醋酸纤维和硝酸纤维。对人体没有特殊的毒性,但是吸入后可引起头痛,支气管炎等症状。如果大量吸入,还可能失去意识。日常生活中主要用于脱脂,脱水,固定等等。在血液和尿液中为次要成分。
醛基:亲核加成,氧化,还原,α-H的特殊反应。鉴别方法:银镜反应和Feling试剂 羧基:酸性,酯化,形成酰卤,酰胺,酸酐等。酯可以水解回到羧酸和醇 碳碳双键:亲电加成,还原,自由基加成,氧化。 鉴别方法: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葡萄糖:形成缩醛或者缩酮。
乙醛和丙酮 通过银氨溶液,有银镜生成的是乙醛,没反应的是丙酮 3吡啶和甲基吡啶 加高锰酸钾溶液,在加氢氧化钠溶液,不分层者为高锰酸钾溶液。
在苯分子的多个氢被多个取代基取代时,取代基位置可以用“邻”“间”“对”表示。例如:在二甲基取代苯环上的氢时可形成3个同素异形体~~~分别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成直链,一条线”当所有碳成一条直链时是该同分异构体的一种情况。
1、如果断掉1,2号碳原子之间的键,可以得到更稳定的仲碳正离子。如果断掉2,3号碳,会生成能量更高的伯碳正离子。这个伯碳正离子虽然能发生重排变成叔碳正离子,但由于自身生成的非常少,所以重排产物也不会多。这样产物就以断掉1,2号碳原子的2-溴丁烷为主。
2、先在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加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2—甲基—1—丙烯,然后2—甲基—1—丙烯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溴化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2—甲基—2—丙烷。在高中阶段,这类卤素原子位置发生变化的过程基本采用上述方法。
3、光照下的卤代反应是自由基反应,当连有苯基时由于共轭效应,电荷更容易被分散,产生的自由基更稳定,因此往往α氢被取代,β位离苯环较远,电荷分散得不好,自由基不稳定而不易产生,从而解释了2-甲基-1苯基-丙烷的溴代产物为什么是以2-甲基-1-苯基-1-溴丙烷为主。
4、-甲基丙烷溴代的反应历程 异丁烷光照氯代和溴代的主要产物分别为2-甲基-2-氯丙烷和2-甲基-2-溴丙烷。反应历程为自由基取代反应 异丁烷光照氯代和溴代的主要产物分别为2-甲基-2-氯丙烷和2-甲基-2-溴丙烷。
取代。甲基环丙烷分子中的碳原子上已经有3个氢原子,溴分子是亲电试剂,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可以将其中的一个溴原子取代甲基环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从而生成1-溴-2-甲基环丙烷。溴是一种化学元素,元素符号Br,原子序数35。
环丙烷可以和溴在室温条件下发生开环加成反应。环丙烷分子式为CH,代表它存在3个环状连结的碳原子,每个碳原子另与两个氢原子连结。由于碳原子键之间的角度仅60°,比正常的105°低,因此这种化合物很不稳定,容易变为开链化合物,易与溴反应开链生成1,3-二溴丙烷。
甲基环丙烷能使溴水和高锰酸钾褪色。3碳环不稳定,氧化环境下极易发生开环反应,断键在含最多取代基和最少取代基的两个C原子之间(一般就是在取代基两边)。甲基环丙烷遇到溴水发生反应,生成CH3-CH(Br)-CH2-CH2Br。甲基环丙烷常温下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在高热或催化条件能开环生成二元酸。
有3种氢原子。碳烯和丙烯反应生成1-甲基环丙烷,该分子中含有3种氢原子,其个数比为1:3:4。环丙基甲基氯,一种有机化学物质,英文名称:Cylopropylmethylchloride。
取代。甲基环丙烷分子中的碳原子上已经有3个氢原子,溴分子是亲电试剂,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可以将其中的一个溴原子取代甲基环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从而生成1-溴-2-甲基环丙烷。溴是一种化学元素,元素符号Br,原子序数35。
二甲基环丙烷有四种异构体。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首先要理解异构体的概念。在化学中,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对于二甲基环丙烷,其分子式为C5H10,表示它包含5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由于这些原子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排列,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即异构体。
从分子结构上看,溴甲基环丙烷的分子式是C4H7Br,这意味着它的分子由四个碳原子(C)、七个氢原子(H)以及一个溴原子(Br)组成。它的分子量相对较大,为1300克/摩尔,这在化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参数,用于衡量物质的相对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