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事项如下。本实验是一个放热反应,每次加入硝基苯时均有一阵猛烈的反应发生,要审慎加入及时振摇与搅拌。硝基苯为黄色油状物,回流液中黄色油状物消失,转变成乳白色油珠,则表示反应已完全。反应完后,圆底烧瓶上粘附的黑褐色物质,用1:1盐酸水溶液温热除去。
2、由间硝基苯胺经重氮化、水解而得。将间硝基苯在搅拌下慢慢加入稀硫酸中,降温至0℃以下。搅拌下慢慢加入亚硝酸钠水溶液,并保持温度在15℃以下,重氮化完成后反应液应为深棕色透明液体。再将重氮盐在搅拌下慢慢加入125℃的热稀硫酸中,加完后保温放冷,将结晶滤出,用水洗,滤干,减压蒸馏即得成品。
3、过硝化反应:在硝化反应过程中,苯胺可能会被过量的硝酸氧化成过硝基苯胺。过硝基苯胺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容易发生爆炸反应,并可能导致剧烈的副反应和危险。溶解度问题:间硝基苯胺在硝化反应中生成后,有可能不完全溶解于反应溶剂中,形成悬浮物或析出固体。
4、以硝基苯为原料,以硝酸和硫酸配成混酸进行硝化生成间二硝基苯,经亚硫酸精制,得间二硝基苯成品。用硫磺和硫化钠为原料,制取多硫化钠,用多硫化钠将间二硝基苯还原成间硝基苯胺,反应产物经重结晶、过滤得成品。
5、茜素黄GG的制备过程涉及一系列精细的化学步骤。首先,将100克间硝基苯胺溶解在400毫升盐酸和5升水中,加热至完全溶解后,冷却至0到5摄氏度。接着,将540克亚硝酸钠溶解在饱和的水中,形成溶液。在整个重氮化过程中,温度需保持在5到10摄氏度,确保反应进行得当。
苯胺易被氧化,要注意,所以不能直接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所以需要保护氨基-NH2,但是又不能改变它的活化和定位性质。
先用乙酸将苯胺酰化成乙酰苯胺,防止氨基在硝化过程中被破坏。用冷的(0-5摄氏度)硝硫混酸硝化乙酰苯胺,得到对硝基乙酰苯胺。若温度太高,会有较多的邻位硝化产物生成。对硝基乙酰苯胺经水解,就得到对硝基苯胺。
总结来说,由苯胺制备邻苯二胺的过程需要通过磺酸基封闭对位,确保硝化反应在邻位进行。接着,通过水解步骤移除磺酸基,同时水解乙酰基为氨基。最后,对硝基进行还原反应生成邻苯二胺。整个过程需关注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还原剂,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您好,这种问题去找专搞有机合成的技术人员比较合适,像我这种不太搞这方面的只能是纸上谈兵……根据我所接触的文献,邻硝基苯胺的前体可以用邻二硝基苯,也有用苯胺的。从苯出发,得到硝基苯,再得到邻二硝基苯,这是可以实现的;用苯合成苯胺也不难。具体的建议楼主去问专业人士。
首先这个化合物的命名是有问题的,不符合通常的命名习惯。应该是3,4-二溴硝基苯吧。
-硝基苯胺,以其国标编号61777和CAS号99-09-2为标识,中文名唤作3-硝基苯胺,英文名则写作m-Nitroaniline和3-Nitroaniline,也被称作间硝基苯胺和1-氨基-3-硝基苯。它的分子式是C6H6N2O2,化学结构为O2NC6H4NH2,呈现出亮黄色的针状结晶形态,分子量为1313克/摩尔。
国标编号为61777的物质,其化学名称为2-硝基苯胺,英文名包括o-Nitroaniline和2-Nitroaniline,还有别名邻硝基苯胺和1-氨基-2-硝基苯。它的分子式为C6H6N2O2,即O2NC6H4NH2,呈现出橙黄色的针状结晶形态。2-硝基苯胺的分子量为1313克/摩尔。
其分子式为C6H5ClN2O,化学式可表示为Cl(NO2)C6H3NH2。这种化合物呈现出黄色结晶粉末的外观,具有一定的化学特性。其分子量为1757,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关于其物理性质,2-氯-4-硝基苯胺的蒸汽压数据并未给出,但已知它在常温下的熔点为104℃。
首先将 H 酸重氮化,与间苯二酚偶合,再将 2-氨基-4,6-二硝基苯酚重氮化,与第一次偶合产物进行第二次偶合,最后将对硝基苯胺重氮化,与第二次偶合产物进行第三次偶合得产物。经盐析、过滤、干燥、粉碎得成品。。
-硝基苯胺的分子式为C6H6N2O2,即O2NC6H4NH2。它的外观通常为黄色结晶或粉末形态,具有一定的物理特征。其分子量为1313克/摩尔,且在标准条件下,其蒸汽压仅为0.13千帕,144℃时达到。4-硝基苯胺的熔点在148~149℃之间,沸点则高达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