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相对的静止(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近似于绝对静止的静止叫相对的静止)的空气中,密度大的物质在下面,密度小的物质在上面 但是由于空气在地球上是流动的,所以我们并没有看到二氧化碳沉在地球表面,要不然人都死光光了。
2、直接观察法:将容器垂直放置,如果比空气重,则会留在底部;如果比空气轻,则会浮在上面。当然,这种方法并不十分准确。 对流方法:将装有气体的试管或瓶口对着灯光,使得其背景为黑色,观察其中有没有对流现象。如果有对流现象,说明这个气体具有比空气更高的密度。
3、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通常会向下沉。拓展知识:在气体收集中,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收集时瓶口向上,让气体沉入瓶底,从而将其收集起来。
4、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上还是向下 应该处于空气下方。我们知道,物质的密度越大也就是比重越大其引力也就越大,就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因油的比重轻(密度小)。这个是铁律。如果都是气体或者都是液体,只要放在一起,密度大的都会下沉,密度小的上浮。
5、向上排空气法,如果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气体在瓶中,就会向下沉,将空气向上挤,使空气能从瓶口流出。

尽管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永久性居民已达海拔5000米的高度(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和我国西藏),最高城市也达到海拔3976米(波利维亚的波托西)。
口密度最大的是在海拔低于200米的陆地上。海拔低于200米,地形主要是平原,中纬度的平原地区人口最密集。
陆地上人口密度最大的高度:海拔为0~200米的陆地上人口密度最大。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 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 社会经济条件也必然影响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在海拔为0-200米的陆地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自然环境条件比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现今世界人口的74%集中在北纬20-60°地区。
海拔0-200米的陆地上。人口密度在海拔0-200米的陆地上较高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条件:海拔较低的地区通常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业和居住。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引了人们在这些地区定居。
%。另外,尽管海岸线附近区域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不足30%,但人口集中度却超过了一半,达到了50%以上。综上所述,可以直观地得出结论,人口密度最大的陆地高度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尤其是海拔0-200米的地带,这与自然环境的优劣以及人类活动的历史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1、元素描述 密度259克/厘米3(20摄氏度)。是密度最大的金属。熔点3054℃,沸点5027℃。六方密集晶格。化合价有+++4和+8。灰蓝色金属,硬而脆。化学性质稳定,粉末状的锇易氧化。浓硝酸、浓硫酸、次氯酸钠溶液都使它氧化。加热易生成四氧化锇OsO4,易挥发有剧毒的晶体。
2、一般来说,自然界仅限于地球的,因为自然界应该是由生物的自然界,所以应该是:锇与氢气,但是像有些同学说:黑洞中心与真空也不好怎么去反驳。
3、在自然界中,金属锇以其惊人的密度著称,其密度达到25×10^3千克/立方米。然而,与宇宙中的一些天体相比,锇的密度就不那么引人注目了。例如,白矮星——宇宙中的“密度巨兽”,其密度是水的3600万至数亿倍,尽管它们的体积相对较小。
4、地球上密度最大的是金属锇,锇的密度为248 克/立方厘米,相当于铅的2倍,铁的3倍,锂的42倍。1立方米的锇就有248吨重。其它星球上,就是中子星、白矮星一类由原子核组成的物质了。
5、氢是宇宙中质量最小的元素,而氢气在物体三态变化中也是密度最小的。至于真空,其密度为零,是自然界中密度最小的存在。综合来看,自然界中密度最大的物质是黑洞,而密度最小的物质则是氢气,或者是真空。尽管有人提出黑洞中心和真空的密度问题,但基于现有科学认识,这样的观点难以反驳。
6、自然界中密度最低的元素是氢,在大气压下其密度大约为0.08342千克/立方米。 密度最大的元素是锇,其密度高达259吨/立方米,远超其他元素。 水的密度为1000千克/立方米,即1吨,这是一个相对容易记忆的密度值。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2.地势阶梯界线: 昆祁横、大太巫雪峰。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2、中国人口密度分界线的出处: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它是一条用人口数量表示中国人口密度的等值线。该线以东的地区人口密度大,以西的地区人口密度小,其东西段之间的地区人口密度变化梯度较大。
3、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密度分界线2 “胡焕庸线”最初叫“瑷珲-腾冲线”,1935年由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后来被美国学者称为“胡焕庸线”,随着地名的变迁又被改名为“黑河-腾冲线”。
4、黑河—腾冲线,即瑷珲-腾冲线,或胡焕庸线,是一条贯穿中国版图的假想直线段。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5、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该线东侧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侧人口密度小,人口少。
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是下面多。排空气法也是收集气体的一种方法,排空气法是用于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的气体、密度与空气比较悬殊的气体(如H、CO)向上排空气法用于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向下排空气法用于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是在空气下边。可以这样想,密度大的气体重而密度小的气体轻浮在密度大的气体上。
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上还是向下 应该处于空气下方。我们知道,物质的密度越大也就是比重越大其引力也就越大,就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因油的比重轻(密度小)。这个是铁律。如果都是气体或者都是液体,只要放在一起,密度大的都会下沉,密度小的上浮。
分析:气体密度大,说明单位体积内的气体质量大,自然就会沉下来,就像石子比木头密度大沉到水底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