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是什么化学名称

1、Zn指的是锌(Zinc),也是一种化学元素,原子序数为30,属于过渡金属。锌在自然界中是相对稀有的,常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矿石和地壳中。锌广泛用于制造合金、电池、防腐蚀涂层等领域,也是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

2、锌(Zinc)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Zn,它的原子序数是30,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4周期、第ⅡB族。锌是一种浅灰色的过渡金属,也是第四“常见”的金属。在现代工业中,锌是电池制造上不可替代、相当重要的金属。此外,锌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锌(中文读音:xīn),它的名称“zinc”来源于拉丁文Zincum,意思是“锌 白色薄层”或“白色沉积物”。化学符号是Zn,它的原子序数是30,相对原子质量为65。锌是一种银白色略带淡蓝色金属,密度为14克/立方厘米,熔点为415℃。在室温下,性较脆;100~150℃时,变软;超过200℃后,又变脆。

4、锌的化学名称是锌,其英文名称为“zinc”,源自拉丁文的“Zincum”,指代一种“锌白色薄层”或“白色沉积物”。化学符号为Zn,原子序数为30,相对原子质量为65。锌是种银白色带有淡蓝色光泽的金属,密度为14克/立方厘米,熔点为415℃。

5、锌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员,其化学符号为Zn,原子序数为30,处于第四周期的第ⅡB族。作为一种浅灰色的过渡金属,锌在自然界中的常见度仅次于铁、铝和铜,是第四大常见的金属。在现代工业中,锌的应用范围广泛,特别是在电池制造方面,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香夼铜铅锌矿床

1、香夼铜铅锌矿床位于藏格庄盆地边缘震旦纪石灰岩与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上(图30)。截至1980年累计探明资源储量,铅62万t、锌103万t、铜187万t,为一中型铜铅锌矿床(山东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第三勘探队,1980)。

2、矿区内主要出露地层有粉子山群、蓬莱群和青山群,其中蓬莱群香夼组灰岩、泥灰岩段与矿化关系密切,岩性主要为泥灰岩、灰岩互层夹薄层板岩、泥质灰岩等(图5-3)。矿床多见于香夼组灰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内,或灰岩捕虏体的凹部。

3、区内铅锌矿的成矿与地层并不十分密切,与成矿有关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纪灰岩。寒武纪灰岩中仅有沂水夏蔚铅矿和沂源南流水铜铅矿,为热液充填型,矿体顺层间裂隙(破碎带)产出,交代现象不明显,以充填方式为主。

中国中生代矿集区及其特征

从空间结构来看,中生代矿集区以单矿汇矿集区居多,占65%;双矿汇矿集区较少,占29%;多矿汇矿集区更少,仅占6%。 (一)华北地台北缘矿集区群 华北地台北缘矿集区群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分布面积约21万km2。

滨太平洋成矿域是库拉—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之间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双向分带”特征。

铜陵铜矿集区是铜陵—安庆铜矿集区的核心部分,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安徽省铜陵市的大部以及青阳、南陵、繁昌县的一部分,面积约1000km2。该矿集区已发现中生代铜矿床(点)75处(图4-3),在空间上,铜矿床(点)呈近东西向展布于该区中部且具有“铅锌夹铜金”的南北分带特点。

内生多金属矿产特别广泛发育于环太平洋两岸,构成有名的太平洋沿岸内生矿产成矿带。我国东部以及滇西、西藏地区的中生代内生矿产特别丰富,燕山期是我国最主要的内生矿产成矿期,燕山早期以钨、锡、钼、铋、铁、铜、铅、锌等矿产为主,燕山晚期以富产汞、锑、金等为特征。

—燕山期古莫霍面等深线(km);2—金矿床;3—多金属矿床 中生代区域构造分级控矿特点 燕山陆内造山带中生代区域构造对金、银、多金属矿化具有分级、复合控矿特点,不同级别的构造带控制不同级别的成矿单元,构造及其复合的等距性控制金-多金属矿化空间分布的等距性(图4-7)。

常见松散物料的堆积密度和常见液体的密度

在同等体积下,沙子比水重。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其密度为65g/cm。建筑用砂的表观密度大于2500kg/m,松散堆积密度大于1350kg/m,而水的密度为1000kg/m。因此,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沙子比水更重。

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的密度0~15g/cm3,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的密度8~1g/cm3。散装水泥的堆积密度当φ=30°时为15KN/m^3, 袋装压实的 16KN/m^3,罐12m高堆积,因水泥罐直径小、未压实,其堆积密度只有小量增加,约为16~18KN/m^3。

对于散装水泥,当堆放角度为30度时,其堆积密度约为15千牛/立方米。而袋装水泥在压实后的堆积密度约为16千牛/立方米。至于罐装水泥,由于罐体直径较小且水泥未被充分压实,其堆积密度仅略微增加,大约在16至18千牛/立方米之间。水泥密度的定义是在干燥条件下,单位体积水泥的质量。

堆积密度 :堆积密度是把粉尘或者粉料自由填充于某一容器中,在刚填充完成后所测得的单位体积质量。计算式:ρ0= m/ V =m /(V0+ VP + Vv )ρ0--- 材料的堆积密度,kg/ m3 。VP --- 颗粒内部孔隙的体积,m3 。Vv --- 颗粒间空隙的体积,m3 。

松密度的测定:粉体试样以松散状态,均匀、连续的充满已知容积的量杯,称出量杯和粉体试样的质量,便可算出粉体试样的松密度。不施加外力时所测得的密度为最松松密度。(2)振实密度的测定:施加外力而使粉体处于最紧充填状态,最终振荡体积不变时测得的密度为振实密度。

梅县玉水热液裂隙充填型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主要金属矿物中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黄铁矿是玉水矿床中分布最广、形成最早的硫化物,常被挤压破碎成各种角砾状并为硫铜钴镍矿交代,而它们又为主成矿期的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网脉穿切、交代和溶蚀。黄铁矿在矿床中分布不均匀,与铜矿物呈反消长关系。

很可能是燕山期岩浆侵入及构造破碎作用影响下,使矿源层中的金属组分发生活化迁移,银主要在近地被黑色页岩吸附而再富集,锑则向上迁移至裂隙带充填富集。因此,该矿床应属于复合成矿类型,即银的主要富集作用是黑色页岩的吸附作用,锑则是中低温热液的再充填作用。

银在矿床中的分布与矿石类型有密切关系,大脉充填型矿石(含银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银含量较高,其次为细脉-网脉状矿石和浸染状矿石;而含黄铁矿细脉的矿化页岩和矿化粉砂岩中银含量最低。

循环地下水热液在其运移过程中,不断地吸收、萃取所经岩石中的铜元素而逐渐成为含矿热液。在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和有利的构造部位沉淀成矿。

矿物的某些标型特征 (1)金矿物:本类矿床含金矿物主要属金-银系列,很少出现金-铂族系列、金-铜化物、金-碲化物等矿物。在金-银系列中,又以自然金为主,部分为含银自然金、银金矿或金银矿。

富液相包裹体是最主要的包裹体类型,丰度大于90%,形态多较规则,充填度5%~30%,大多数充填度为10%,占此类包裹体的70%。

铁铜铅锌的密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