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密度

不同类型岩石的密度如下: 花岗岩:颗粒密度约50-84g/cm,块体密度约30-80g/cm。 闪长岩:颗粒密度约60-10g/cm,块体密度约52-96g/cm。 辉绿岩:颗粒密度约60-10g/cm,块体密度约53-97g/cm。

金属矿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其密度范围一般在5至0克/立方厘米之间;而非金属矿石的密度相对较低,岩石的密度则介于2至5克/立方厘米之间(参见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的密度范围介于2至0克/立方厘米,常见值在7至7克/立方厘米之间。

变质岩的密度取决于原岩类型和变质程度,变化范围为55至76 g/cm。有色金属和黑色矿石,如硫化物铜镍矿石、磁铁矿石等,相比一般岩石具有更高的密度。 磁性特征:细碎屑-粗碎屑岩类通常表现为无磁或低磁性,磁化率和剩磁较低,极化和电阻率也相对较低。

岩石的比热容为2 MJ/m3·℃,热导率为3 M/m·℃,密度为6 g/cm3。 砂砾层的比热容为2 MJ/m3·℃,热导率为3 M/m·℃,密度为6 g/cm3。

密度瓶:短颈量瓶,容积为100mL,用于测量岩石试样的体积。天平:感量为0.001g,用于精确测量岩石试样的质量。轧石机、球磨机、瓷研钵或玛瑙研钵:用于将岩石试样破碎并研磨成细粉。筛子:孔径为0.315mm,用于筛选研磨后的岩粉,确保岩粉颗粒大小符合要求。

一般来讲,金属矿石具有较大的密度,其变化范围是5~0g/cm3;大部分非金属矿石的密度值较小,岩石的密度在2~5g/cm3之间(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密度的变化范围是2~0g/cm3,常见值为7~7g/cm3。

地质-物理模型

为了用物探解决找矿中的问题,首先是要提出要解决的与特定找矿阶段找矿有关的地质问题,然后将地质问题转变为物理问题,再将物理问题的物理解转为地质问题的地质解。实现上述两个转变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建立地质-物理模型(或称物理-地质模型)。下面叙述有关这两方面的问题。

峪耳崖金矿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 矿区岩、矿石物性资料是联系地质与地球物理之间的纽带。

外生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取决于风化壳的特征。风化壳的厚度一般约几米至30m,在破碎带内可达150m。风化壳的上部接口通常是冲蚀接口,或者比较平坦,或者呈波浪状,而风化壳底部通常是很不平坦,往往具有囊状深坑和凹陷。在裂隙岩石和不太稳定的原生岩中,风化作用强烈,也会产生很深的凹陷。

灰岩密度一般是多少

灰岩密度的答案一般在6至8克/立方厘米之间。以下是 灰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它的密度受到其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孔隙度以及与其他矿物的交织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灰岩的密度较为稳定,处于上述范围内。这一密度范围也是基于大量地质实验和测量的结果所得,反映了灰岩物质的一般性质。

灰岩与白云岩的区别在于其主要成分: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密度通常在71克/立方厘米,光电吸收截面指数为08。 白云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镁钙,其密度通常在87克/立方厘米,光电吸收截面指数为14。

灰岩的密度一般在6克/立方厘米。 因此,一立方米的水泥的重量为2600千克*1*1=2600千克=6吨。 所以,一立方米的水泥用灰岩等于6吨。

硬度3~4,相对密度5~8。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按成因可划分为粒屑石灰岩(流水搬运、沉积形成)、生物骨架石灰岩和化学、生物化学石灰岩。按结构构造可细分为竹叶状灰岩、鲕粒状灰岩、豹皮灰岩、团块状灰岩等。

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密度基本在71克每立方厘米,光电吸收截面指数为08,质地坚硬,常呈现层状结构。白云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镁钙,密度基本在87克每立方厘米,光电吸收截面指数为14,相比石灰岩,白云岩的硬度稍低,但更耐风化。

硬度范围:灰岩的硬度通常在3到4之间,这是按照莫氏硬度计来衡量的。莫氏硬度计是一种衡量矿物硬度的相对标准,其中1代表最软的矿物,而10代表最硬的矿物。相对密度:除了硬度之外,灰岩的相对密度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通常在5到8之间。这个数值反映了灰岩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