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1)银氨溶液或亚铜氨溶液,可鉴别出 1-戊炔:生成白色或砖红色沉淀。(2)溴水,可鉴别出环戊烯:溴水褪色。(3)熔沸点比较:甲基环戊烷沸点较高。
酸性高锰酸钾与之反应的不放出气体的是环戊烯,与之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是1-戊炔。与之不反应的是环戊烷和乙基环丙烷,在用溴水与之反应且分层且下层为油状物的是乙基环丙烷不反应的是环戊烷。
-戊炔和银氨溶液反应,生成白色至浅黄色的炔化银沉淀:CH3CH2CH2C≡CH + [Ag(NH3)2]+ = NH3 + NH4+ + CH3CH2CH2C≡C-Ag↓ 1-戊炔和一价铜的配合物反应,生成红色的炔化亚铜:CH3CH2CH2C≡CH + [Cu(NH3)2]+ = NH3 + NH4+ + CH3CH2CH2C≡C-Cu↓ 环戊烯不能发生这两个反应。
要鉴别1,2-二甲基环丙烷、2-戊炔、1-戊炔和环戊烷,可以采用以下简单的化学方法: 酸性溶液试验:将待鉴别物质溶解在酸性溶液中,观察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对于1,2-二甲基环丙烷、2-戊炔和1-戊炔而言,它们具有不饱和键,可能会发生加成反应或亲电反应。而环戊烷作为饱和化合物,不会发生类似的反应。
1、-二甲基-2-二溴环戊烷。溴水一般指溴单质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环戊烯与溴水反应生成1,2-二甲基-2-二溴环戊烷,溴单质微溶于水,80%以上的溴会与水反应生成溴化氢与次溴酸,但仍然会有少量溴单质溶解在水中,所以溴水呈橙黄色。
2、常温下向三种样品烃中加入少量溴水,环丙烷将与溴水发生开环反应产生1,3-二溴丙烷,环戊烯将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反-1,2-二溴环戊烷,上述反应均会使溴水褪色。但是常温下环戊烷较稳定,不与溴水发生反应(在300摄氏度左右发生反应),溴水不会褪色。以此法鉴得环戊烷。
3、加入溴水,若褪色即为丙烯,取另外两组,加入溴水,褪色的即为环丙烷,不褪色即为丙烷。加入溴水,若褪色即为戊烯,取不褪色两组,常温下加入液溴,褪色即为环丙烷。不褪色为环戊烷。环丙烷性质不稳定,易变为开链化合物,也易被浓硫酸吸收。
解析:(1)银氨溶液或亚铜氨溶液,可鉴别出 1-戊炔:生成白色或砖红色沉淀。(2)溴水,可鉴别出环戊烯:溴水褪色。(3)熔沸点比较:甲基环戊烷沸点较高。
加入高锰酸钾,褪色的是环戊烯,其余两个不褪色。在其余两个中加入溴水并加热,溴水褪色的是甲基环丁烷,无现象的是环戊烷。
加入溴水,若褪色即为丙烯,取另外两组,加入溴水,褪色的即为环丙烷,不褪色即为丙烷。加入溴水,若褪色即为戊烯,取不褪色两组,常温下加入液溴,褪色即为环丙烷。不褪色为环戊烷。环丙烷性质不稳定,易变为开链化合物,也易被浓硫酸吸收。
C5H10:1-戊烯;2-戊烯;2-甲基-1-丁烯;3-甲基-1-丁烯;2-甲基-2-丁烯;环戊烷;甲基环丁烷;二甲基环丙烷;乙基环丙烷 C5H8:1-戊炔;2-戊炔;3-甲基-1-丁炔;环戊烯;1-甲基环丁烯;4-甲基环丁烯;建议你不看后面的环状结构。中学一般不要求书写。
具体反应如下:环戊酮+乙酸钠→1-环戊烷基环戊烯甲基酮。这是一种酮羰基化反应,通过碱性条件下的羧酸盐酸化,使环戊酮中的羰基(酮基)被还原为醇基,然后发生内酯化反应,生成1-环戊烷基环戊烯甲基酮。这个反应可以用于有机合成中的功能化转化或环构建反应。
狄尔斯-阿尔得反应也是双烯合成反应 共轭二烯烃(1,2-二亚甲基环戊烷)与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化合物(环戊烯),在加热条件下,进行1,4-环加成反应,得到六元环烯烃。
B为2-甲基-1-丁烯,结构简式为:CH2=CH(CH3)-CH2-CH3。
烯烃与溴化氢的反应机理有亲电加成和自由基加成两种。烯烃的亲电加成机理是不饱和烃受亲电试剂进攻后,π键断裂,试剂的两部分分别加到重键两端的碳原子上。所以烯烃的π键越容易断裂,其越容易与溴化氢发生加成反应。共轭二烯烃的两个或多个双键上的π电子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离域,形成一个离域π键。
这两种反应总是伴随进行,同时得到两种产物。 (2)反应历程。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与烯烃相同,是分两步进行的,现以氢溴酸加成为例进行讨论。 第一步:氢质子首先加到链端的不饱和碳原子上,生成活性中间体。虽然有两种可能,但主要是正碳离子(Ⅰ)。
溴与水生成次溴酸,与甲基环戊烯发生加成反应,双键断裂,分别加上羟基和溴,生成1-甲基-2-溴环戊醇。
-二甲基-2-二溴环戊烷。溴水一般指溴单质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环戊烯与溴水反应生成1,2-二甲基-2-二溴环戊烷,溴单质微溶于水,80%以上的溴会与水反应生成溴化氢与次溴酸,但仍然会有少量溴单质溶解在水中,所以溴水呈橙黄色。
甲基戊烷(分子式:CH3(CH2)3CH3)和2-甲基环戊烯(分子式:CH3C5H8)与溴化氢反应时,甲基戊烷的活性要比2-甲基环戊烯高。这是因为甲基戊烷是一种饱和碳氢化合物,而2-甲基环戊烯是一种不饱和烯烃。在溴化氢反应中,饱和碳氢化合物往往比不饱和化合物更容易发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