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在4℃时密度最大,是由于水分子间有氢键缔合这样的特殊结构所决定的。根据近代X射线的研究,证明了冰具有四面体的晶体结构。这个四面体是通过氢键形成的,是一个敞开式的松弛结构,因为五个水分子不能把全部四面体的体积占完,在冰中氢键把这些四面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2、水温4℃上下,有两种使密度改变的效应:一是因温度升高,液态水的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水的密度减小;另一种是因温度升高,水中所含有的冰晶体逐渐熔解,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密度增大。在1大气压下,水温低于4℃,后一种效应占优势;而水温高于4℃,前一种效应占优势。
3、在温度4℃上下,水中有两种使密度发生改变的效应:一是由于温度升高,液态水的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大,致使水的密度减小;另一种是由于温度升高,水中所含有的冰晶体逐渐熔解,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减小,致使密度增大。
4、水的密度不是随着温度线性变化的,无法笼统地说热水的密度大还是冷水的密度大。4摄氏度的水密度最大。4摄氏度以上的冷水比热水密度大,四度以下的冷水密度不一定比热水大。4摄氏度以下,温度越低密度越小,4摄氏度以上,温度越高密度越小,而0摄氏度以下温度越低密度越大。
5、绝大多数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温度越低体积越小,密度越大而水在4℃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为1kg·m?3(即1g·cm?3。水和冰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见图示。这一现象也可以用水的缔合作用加以解释。接近沸点的水,主要是以简单分子的状态存在的。
所以冬季表层的冷水团密度大,而低层的暖水团密度小,二者极易垂直对流交换。当然,如果表层海水温度低于4度,甚至开始结海冰,那么会反过来变成低温水密度小,高温水密度大了,这时反而不会有垂直运动。
寒暖流:因为寒暖流交汇会使海水搅动,带动海底的营养盐类上泛,这些盐类使得大量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如果你注意观察洋流的一般分布就会明白,会发生寒暖流交汇的地方多半都是靠近大陆的浅海区域,这些区域阳光可以直射海底,形成了适宜的温度。
密度流 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不同会使海水密度产生差异,从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异,在海水密度不同的两个海域之间便产生了海面的倾斜,造成海水的流动,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密度流。补偿流 因为海水挤压或分散引起。
1、在液态水中,分子的排列比较混乱,与冰分子不同,不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分子在液态中的虽然比在冰中更自由,但分子与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比在冰中更小,所以水的密度比冰的密度大。
2、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原因是因为水在0摄氏度以下冷却时会发生冻结,形成冰晶体。在冻结过程中,水分子排列成六方紧密堆积的结构,而这种结构比水分子在液态时的排列结构更空隙。当水分子处于液态时,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称为氢键。
3、水的密度比冰的大是由于水分子的结构和排列方式在液态和固态时的差异。在液态状态下,水分子以较高的温度和能量相互碰撞和移动。这导致水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较弱,使得水分子能够相对较近地靠拢,但不会完全排列成规则的结构。这种相对紧密但不规则的排列方式导致了液态水的密度较大。
4、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在标准大气压和0℃的条件下,冰的密度约为0.917g/cm,而水的密度约为00g/cm。这一差异导致冰通常浮在水面上,这反映了冰的浮力小于水的浮力。
5、水在4℃时的密度为1g/cm3,此时水的体积最小,密度最大冰的密度大约是纯水密度的90%,即0.9g/cm3。因此,水的密度要大于冰的密度。
6、水的密度大。冰的密度为0.9×10kg / m水的密度为0×10kg / m所以,水的密度大。日常生活中,冰总是浮在水面上,也可以说明冰的浮力小,水的浮力大。
不一样:大洋海水密度的分布 海水密度是随温度、盐度和压强的改变而改变的。通常是温度低、盐度高、压力大,密度就大。对于固定深度来讲,海水密度只是温度和盐度的函数。在赤道地区,由于温度高,降水大于蒸发,盐度低,因而海水的密度小,约0230。由赤道向两极,密度逐渐增大。
大洋表面的海水温度较高,因此它的密度就比深处的冷水要小。 温度和密度在跃层发生迅速变化,使得跃层成为生物以及海水环流的一个重要分界面。除密度跃层外还有温跃层,两者会有重合。但并不相同。
在海洋上层,海水密度较小,质量较轻,而下层的海水密度很大,质量较重。海水盐度越高,温度较低,密度就会越大。例如,冬天海水降温,密度就会增大。黑海潮流 纯净水大约在4℃时达到最大密度。而有盐分的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零下2℃时。
就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所以海水冰点的变化与海水盐度和密度有密切的关系。当盐度达到2695的时候,海水最大密度值的温度和冰点的温度一样,都是-332℃。
1、当水温降至100℃时,水的密度最高,向下层下沉。当水温降到4℃以下时,由于体积变大,密度变小,不再下沉,所以会停留在上层,直到上层水温降到0℃,然后变成冰。深水温度还能保持4℃。一般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确切地说是吸热时体积膨胀,放热时体积收缩)。除了水、锑、铋等少数物质。
2、水在4℃时密度最大,是由于水分子间有氢键缔合这样的特殊结构所决定的。根据近代X射线的研究,证明了冰具有四面体的晶体结构。这个四面体是通过氢键形成的,是一个敞开式的松弛结构,因为五个水分子不能把全部四面体的体积占完,在冰中氢键把这些四面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3、水的密度不是随着温度线性变化的,无法笼统地说热水的密度大还是冷水的密度大。4摄氏度的水密度最大。4摄氏度以上的冷水比热水密度大,四度以下的冷水密度不一定比热水大。4摄氏度以下,温度越低密度越小,4摄氏度以上,温度越高密度越小,而0摄氏度以下温度越低密度越大。
4、一般物质由于温度影响,其体积为热胀冷缩。但也有少数热缩冷胀的物质,如水、锑、铋、液态铁等,在某种条件下恰好与上面的情况相反。实验证明,对0℃的水加热到4℃时,其体积不但不增大,反而缩小。当水的温度高于4℃时,它的体积才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膨胀。因此,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1、冬季海洋水,夏季海洋水与淡水湖,这三种水域密度大小比较需要考虑具体情况。纬度很高的海域冬季海水结冰,海水结冰排泄盐分,冬季还是密度大。副热带海域,夏季降水少,蒸发旺盛,海水密度大。
2、世界上密度最大是死海、最小的应该是淡水湖。死海:水含盐量极高,且越到湖底越高,是普通海洋含盐份的10倍。最深处有湖水已经化石化(一般海水含盐量为5%,而死海的含盐量在23%~25%。表层水中的的盐分每公升达227至275克,深层水中达327克)。由于盐水浓度高,游泳者极易浮起。
3、湖泊水因为内流胡和外流湖的不同,水质也不同,外流湖多为淡水湖,密度较小,内流胡多为咸水湖,密度较大。冰川融水主要集中在一些海拔较高的山下,春季为汛期,淡水。地下水随着季节的不同水量也不同,降水多时,地下水也多,淡水。
4、海水与淡水湖相比,淡水的结冰温度更低。 海水结冰和淡水结冰的条件不同。例如,海边的水域在冷空气来袭时,陆地上的浅水池塘会迅速结冰,而海洋即使在严寒中也能保持波涛汹涌。 海水结冰需要三个条件:气温低于水温,水中有过冷却现象,以及有凝结核如悬浮微粒和雪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