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生素K,这个不起眼的营养素,其实蕴含着超越血液凝固的惊人潜能。特别是其还原形式,甲基萘醌和叶绿醌,它们不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凝血角色,更是铁死亡现象的强力抑制剂。FSP1,这个默默无闻的NAD(P)H-泛醌还原酶,就像一个抗氧化的超级英雄,将维生素K转化为对苯二酚,直面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的威胁。
2、维生素K的故事—一个和骨质疏松、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维生素 维生素K是被大家一直忽视的一种维生素,可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证据表明它和我们的退化性疾病有重要的关系。
3、KRAS突变型肺腺癌细胞对SLC7A11抑制剂诱导的铁敏感;此外,在EGFR具有上游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衍生细胞对铁死亡敏感。 这些临床前的发现支持了铁死亡的诱导可能是对抗致癌性RAS携带肿瘤的合适策略的观点 。
1、醌的结构式如图所示:醌是含有共轭环己二烯二酮或环己二烯二亚甲基结构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大部分的醌都是α,β-不饱和酮,且为非芳香、有颜色的化合物。最简单的醌是苯醌,包括对苯醌(1,4-苯醌)和邻苯醌(1,2-苯醌)。最简单的醌是邻苯醌和对苯醌,还有萘醌、蒽醌、菲醌等。
2、醌的结构式如图所示:醌是分子中含有六元环状共轭不饱和二酮结构的化合物。最简单的醌是邻苯醌和对苯醌还有萘醌、蒽醌、菲醌等。均为有色物质。自然界的花色素、某些染料及辅酶等含有醌型结构。用途 天然醌类的结构类型可分为苯醌、萘醌、菲醌、蒽醌等。
3、醌的结构式:分子结构数据:摩尔折射率:213。摩尔体积(cm3/mol):80。等张比容(90.2K):222。表面张力(dyne/cm):48。极化率:75。贮存方法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维生素K又叫凝血维生素,属于维生素的一种,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其最早于1929年由丹麦化学家达姆从动物肝和麻子油中发现并提取。维生素K包括KKKK4等几种形式,其中KK2是天然存在的,属于脂溶性维生素;而KK4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是水溶性的维生素。
维生素K(VitaminK,简称VitK)又称抗出血维生素,是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的α,甲基-1,4-萘醌衍生物的总称,体内包括VitK1(叶绿醌)和VitK2(甲基萘醌类)。
维生素K又叫凝血维生素,是维生素的一种,天然的维生素K已经发现有两种:一种是在苜蓿中提出的油状物,称为维生素K1;另一种是在腐败鱼肉中获得结晶体,称为维生素K2。[1] K1为黄色油状物,熔点-20℃,K2为黄色晶体,熔点55—5℃,不溶于水,能溶于醚等有机溶剂。
1、该维生素的合成是2杠甲基杠1,4杠萘醌的硫化反应得到。根据豆丁网查询得知,维生素K3的合成涉及2杠甲基杠1,4杠萘醌的硫化反应。这种反应是一种有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其中2杠甲基杠1,4杠萘醌作为原料,经过氧化和硫化步骤,最终生成维生素K3。
2、用1-萘酚、1-萘胺、1,4-氨基萘酚、萘等作原料,经过氧化均可得到萘醌。氧化剂可采用铬酐、重铬酸钠、重铬酸钾、空气等。工业上较为有利的方法是用萘在五氧化二钡存在下催化氧化生产萘醌。
3、在研究维生素k1和k2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构造与凝血作用的关系时,发现2-甲基-1,4-萘醌具有更强的凝血能力,称之不维生素k3,可由合成方法制得。 维生素k3为黄色晶体,熔点105-107℃,难溶于水,可溶于植物油或其它有机溶剂。由于维生素k3是油溶性维生素,故医药上用的是它的可溶于水的亚硫酸氢钠加成物。
维生素K(VitaminK,简称VitK)又称抗出血维生素,是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的α,甲基-1,4-萘醌衍生物的总称,体内包括VitK1(叶绿醌)和VitK2(甲基萘醌类)。
维生素K的活性形式是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维生素K是一种叶绿醌类化合物,也被称为凝血维生素。最早于1929年由丹麦化学家达姆从动物肝和植物油中发现并提取出来。维生素K有多个形式,包括天然存在的KK2以及人工合成的水溶性形式K3和K4。
维生素K类是一类萘醌结构的具有凝血作用的化合物的总称。维生素K的基本结构是2-甲基-1,4-萘醌,c-3上带有不同的侧链。维生素K在肝脏内参与合成凝血酶原,促进血浆凝血因子Ⅷ、Ⅸ和X的合成。当维生素K缺乏时,将导致凝血酶原和上述凝血因子减少而出血。
辅酶 Q10又名泛醌10,是一种脂溶性醌, 其结构类似于维生素K,因其母核六位上的侧链——聚异戊烯基的聚合度为10而得名,是一种醌环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