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的密度为什么不一样

就是说,离地面越近,大气越浓密;离地面越远,大气越稀薄,根本上是由于地球对不同高度的大气的引力不同。

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受到更上层的空气压缩的力量越小,所以密度也是越向上越小,而密度的大小,就是指空气浓度或稀薄的另外一种叫法,所以说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根据P=pgH,H是以大气层最外层到所测地点的竖直距离,所以海拔越高H越小,气压越小。

这是因为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层的气体分子数量减少,分子间的碰撞减少,导致气体的压强减小。 密度变化: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层的密度逐渐减小。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层的气体分子数量逐渐减少,从而导致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分子数量减少,即密度减小。

高层大气密度小的原因: 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高层大气远离地表热源,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导致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减弱,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大,从而降低了大气的密度。详细解释:气体分子热运动减弱。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远离地表热源,分子间的热运动减弱。

原因在于,大气可压缩并不是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唯一可能原因。例如,由于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也可以假设是比重不同的气体组分分布在不同的高度上进而导致大气密度变化。而且这个假设的情况是事实存在的。

大气层密度是不均匀的,越到高空越稀薄,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要发生【折射,气象学上叫做“蒙气差”,其实这和海市蜃楼的“上现蜃景”是一个原理!】。因此,早晨我【可以看到在地平线之下的太阳。

大气平流层密度是多少?

平流层(7至11 km~50 km),含有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功能,保护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地表免于受阳光中强烈的紫外线致命的侵袭,又叫同温层。因为在同温层内部的臭氧层有吸收太阳辐射的功能,在此层的气温会随高度增加。

大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空气的平均密度是29克每升。不过平流层的密度我还没有数据。

自平流层顶到80km左右为中间层。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暖层 暖层它位于中间层顶以上。该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这是由于波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的缘故。散逸层 这是大气的最高层,又称外层。

大气由几层组成?

1、大气分层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对流层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五层。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外层。对流层 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它的厚度不一, 其厚度在地球两极上空为8公里,在赤道上空为17公里,是大气中最稠密的一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平流层 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50公里的高度。

3、大气层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对流层、平流层、中层、暖层和逸散层。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

4、大气共有6层:分别是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磁力层 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它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对流层。主要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在对流层的上面,直到大约5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平流层。

5、大气的组成 1)对流层 该层在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2)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3)高层大气 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其中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大气各层的密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