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在自然界中,地核的运动究竟是否与地质有关系呢?

1、其中上地幔中有一个软流层,大概是从地表80km到400km附近,地震波出现减速带(从震源观察视角),推测这里有大概少于十分之一的物质处于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物质分散在软流层固体物质中,是岩浆所在地,也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80千米以上的地方,被统称为岩石圈,都是岩石组成,也就是板块所在地。

2、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关系的,并且关系还是很密切的,一些地核运动会造成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地质如果不好的话,地核带来的危害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3、地幔与地核占据了地球绝大部分的厚度,地壳只是如蛋壳一般薄薄的一层,都是由富含硅的岩石组成,人类以及自然界的一切都在这薄薄的地壳之上。

4、五)地核形成时间的确定 虽然许多同位素体系在确定地核形成时间方面都是潜在的地质时钟,Hf-W同位素体系被认为最为可靠。Hf-W在地核形成时间确立方面的优点在于182 Hf衰变为182 W的半衰期为9Ma,因此50Ma之后Hf-W同位素时钟就已湮灭。这意味着Hf-W同位素体系在限定太阳系生命前 50Ma内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上非常有用。

5、地震对自然界景观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如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

6、据推测,这个原始地核全部是熔化了的铁形成的液体。在地核里,铁的熔点越往中心去越高。随着对流运动的冷却,地核中心部位的温度将降到比铁的熔点还低,最后在中心部位析出固态铁,形成内核。 地球的年龄 地球的年龄被认为是46 亿年左右。太阳系行星也都是这个年龄。

地球密度

1、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10^3千克/米^3。

2、地球的密度是5g/cm^3。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的。地球质量的确定提供了测定其他天体质量的依据。从地球的质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2克/立方厘米。地表岩石的平均密度在3g/cm^3左右,地球平均密度为5g/cm^3,因为地球内部有着致密的铁镍核心,密度高达10g/cm^3。

3、地球平均密度是515 g/cm^3,在太阳系各大行星里面是最高的。

地球内部分别有几层

地球由外到内可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2)①地球内部如同其他类地行星一样,可根据化学性质或物理(流变学)性质分为若干层。然而,地球的内核、外核具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其他类地行星所没有的特征。

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地壳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壳是内部圈层的最外层,由风化的土层和坚硬的岩石组成,所以地壳也可称为岩石圈。地壳只占地球体积的0.5%。如果把地幔、地核比作蛋清和蛋黄,那地壳就像蛋壳。

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

地球的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什么?

由内到外:地核-外核-地幔-地壳。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 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 2%。

地球的结构是指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地核-外核(地核)-地幔-地壳。由外向内:地壳-地幔-外核(地核)-内核。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

由内到外:地核-外核(地核)-地幔-地壳。由外向内:地壳-地幔-外核(地核)-内核。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理论上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

从里到外依次是:(1)地球固体内核 (2)液体外核 (3)下地幔 (4)上地幔 (5)地壳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今天探测器可以遨游太阳系外层空间,但对人类脚下的地球内部却鞭长莫及。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不过12公里,连地壳都没有穿透。

地核的半径约有多长

1、地核的半径约3470km 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2%。

2、半径约有3470 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 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 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内地核科学家认为是固态结构。

3、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6371 千米。按地球半径 6370 千米计算,地核外层到地表的距离约为 2900 米。

4、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

5、地核的半径约为3486公里。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由外至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其中,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处的部分,位于地幔之下,被包裹在固态的地幔中。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6、地核的范围是从大约距离地表以下2900千米处一直到地心,近似于一个半径约3400多千米的球状。

地幔是岩浆的发源地

火山喷发物质主要为岩浆,来源于地壳中的第二层,也就是地幔,在上地幔的上部,物质主要为熔融状态,被称为软流层。在地球发展演化的早期阶段,地幔不断地发生部分熔融,相当部分容易进入液相的元素随着熔融作用不断地移出地幔源区进入岩浆,从而使地幔亏损了上述组分,形成了化学上的亏损地幔。

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地球的上地幔和地壳深处。上地幔是地球最上层的地幔,也是地球上最活动的地质单元之一。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构成。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存在着高温高压和高化学活动,这些条件促进了岩浆的形成和聚集。岩浆的形成是由于高温高压下岩石熔化而产生的。

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地球的上地幔和地壳深处。我们把这种产生于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含挥发分的高温粘稠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的熔融物质称之为岩浆。由此可见,岩浆是产生于上地幔和地壳深处的。根据现代火山喷溢而出的熔岩得知,硅酸盐是岩浆的主要成分。

一般认为是软流层 对于玄武质岩浆来说主要发源于地幔,但发源地的不同将形成不同类型的岩浆系列:◇ 拉斑系列,属于正常的地幔物质分熔产生的岩浆,拉斑玄武岩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岩石类型,主要分布在大洋地区、岛弧靠大洋的一侧,大陆的高原地区也常分布有溢流玄武岩。

岩浆发源地: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原生岩浆是地核俘获的熔融物质形成的。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和其他一些物质形成巨厚的熔融层。这些物质其成分是不均的。原生岩浆凝固形成最原始的地球外壳。岩浆,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产生于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含挥发成分的高温粘稠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的熔融物质。

地幔地核的密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