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脉冲星密度高达10亿吨每立方厘米,如此高的密度是怎样形成的?

1、脉冲星的电磁脉冲就是这么产生的。脉冲星的密度确实高达10亿吨每立方厘米。脉冲星上一汤勺的物质,其重量就比地球上的一座山峰还要重。不相信的可以动手算一算,地球表层岩石的平均密度大约为7克每立方厘米。

2、磁场将脉冲星的辐射封闭起来,只能从两个磁极向外发射,电磁脉冲就是这样产生的。脉冲星的密度高达10亿吨/cm^3。脉冲星一勺物质,重量比地球的山峰还要重。不相信可以算一算,地表岩石平均密度为7克/cm^3左右。

3、总的来说,脉冲星极高的密度是由其极端的物理条件所决定的,而这些条件是在恒星演化到生命的最后阶段时形成的。

4、既然是中子星的一种,这意味着脉冲星具有极高的密度,它们的密度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数亿吨的程度,10亿吨/立方厘米可能高了一些。中子星之所以拥有如此之高的密度,与其形成过程有关。

5、如此大的质量被压缩到这么小的区域内,其密度当然是非常之大了,根据计算,中子星的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的物质8x10^13~2x10^15克,所以,题目中说的每立方厘米10亿吨也是基本正确的。

6、所以,中子星的密度,其实就相当于原子核的密度,氢原子核的直径在10^-15米数量级,氢原子质量大约66^-24克,算出来的原子核密度,大概就是每立方厘米千万吨至数亿吨的数量级。

宇宙结构的“种子”咋来的?如果密度波动发生变化,会怎么样?

上图就是普朗克卫星对微波辐射温度微小波动的详细测量,这些不动在各个位置和尺度上都是一致的,所以当今的宇宙分布在大尺度上也是一致的,简单的说,早期宇宙结构的种子是一致的,结出来的果实肯定也是一致的。

在某些范围分子结构的密度很大,通过演变这种范围内的气体间的吸引力可以解决宇宙向外的胀大开始向内坍缩,建立宇宙中的首个包块。大概在宇宙膨胀几亿年后,宇宙中的首个星系团就在这种包块中出现。

首先要从宇宙诞生说起,宇宙中的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之比,是在宇宙诞生(大爆炸)后几分钟到一个小时之内确定的,以后发生的质子中子数量变化,都可以忽略。

把种子送上太空,主要是为了引起种子基因变异,种子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可控的,也非常不确定,可能会变大,变小,变宽,变长,变苦,变甜等种种变化。

它创造了可观测宇宙中密度过高和过低的微小波动,正是这些密度波动诞生了后来的恒星、星系,被称为宇宙结构的种子。

太空育种本质上只是加速了生物界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产生的自然变异。太空中宇宙射线的辐射较强,这是植物发生基因变异的重要条件。

宇宙初期的密度是多少

比现在科学家在实验室内制造出来的真空还要稀薄! 宇宙在每10亿年里膨胀5%至10%。

宇宙的平均密度约为:1*10^-28 千克/立方米(目前还只是比较权威的估算,不可能很精确)。这个密度稍微的小于临界值,所以我们的宇宙还在膨胀。

不妨假设宇宙总质量为M,光子的广义相对论质量为m,宇宙的半径为R,光速为c,万有引力常数为G,宇宙临界密度为ρ。

等效推广至930亿光年可观测宇宙之外的整个宇宙空间是合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整个宇宙所有物质均匀分布的密度大小为10^-28 kg/m^3的数量级,在大尺度上是确实可信的。毕竟我们不能与科学逻辑、数学原理相争辩。

目前认为,宇宙的平均密度在2×10^-28克/厘米^3到5 x 10^31克/厘米^3之间。

宇宙密度的图片
回顶部